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中国艺术品基金繁荣下的隐忧

中国艺术品基金繁荣下的隐忧

2012-07-02 10:47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近两年中国艺术品基金的大量涌现,深刻地改变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走势。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艺术品基金延续着去年的爆发态势,来自艺术界以及其他行业的基金大量涌入这个市场,然而,近期这场从进口艺术品查税开始的市场震荡,已经延伸到了艺术金融资本领域,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金融资本中的艺术基金。近日,《上海证券报》刊登文章指出,艺术基金的神话已经回归现实,专家认为过快的艺术品金融化,是一种“揠苗助长”。

文章用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成功案例与中国艺术品基金作对比。文章认为,就中国近几年的经济情况来看,与当时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开始进行艺术品投资时的情况颇有些相似之处,当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27%,股票、房地产市场一片惨淡,而投资艺术品的首要目的正是避免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的资产流失。4000万英镑的投入,最终获得1.68亿英镑的收入,艺术品投资组合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3%,自然会让很多持有闲置资金的人怦然心动。于是,中国各路艺术基金也纷纷上马,打算趁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上升的势头,复制一个艺术基金大获成功的神话。然而在艺术基金上马之初,就只看到结果,忽略了过程,也就意味着忽略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这个“榜样”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章认为,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它有个长达25年的中长线规划,避免了短期内将大量资金注入市场,引起艺术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形成泡沫,引发风险。而反观中国的艺术基金,不论是将2006年还是2010年看作是中国艺术品基金的元年,到今天,很多1年、2年或3年期的基金,即将面临到期。文章对此评论说:“如果说艺术品的金融化将大量资本引入艺术市场,已经是给沸腾的水下又加了一把大火的话,那么在火旺水干的情势下,这些基金该如何收场呢?”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进行艺术品投资获得另一成功的原因,在文章看来,艺术品二级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基金降低投资风险。而中国拍卖行业中,除了艺术品流动性超强,今天入手的拍品明日再送拍之外,并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基金进行正规的合作。价格虽然公开,但其真实性颇值得怀疑;艺术品的真与仿,也是行业内一直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虽然我国艺术品市场在短期内就完成了欧美国家几十上百年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投资方式,但是这个被急剧压缩的过程,充满了种种危机。文章指出:“从艺术基金这个行业来看,被压缩的投资周期,体现的是期望快速获利的心态;从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来看,骨子里透出的却是对艺术品行业的不信任,也是缺乏成熟专业人才,缺乏真正能够打通艺术与金融的人才所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