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书画皆通 德艺双馨 ——我所认识的侯德昌(组图)

书画皆通 德艺双馨 ——我所认识的侯德昌(组图)

2022-03-21 08:1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王景山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苦学派的修炼

今天我们看到的侯德昌先生自成面貌的山水画,其形成历程是怎样的呢?

幼时的爱好,中学、大学时所受训练,都是他得以厚积薄发的基础,正如他说,他是属于苦学那一派的。

但真正意义上的步入山水画,就不能忘记1970年。这年,一批画家被抽调到名声大、资格老的北京饭店装饰环境,中央美术学院选派出由推进中国画改革的李可染和田世光、陶一清三位先生负责作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选派出侯德昌先生负责书写毛主席诗词。田世光与陶一清分在一个套房里作画,侯德昌与李可染先生分在一个套房里创作,几个月的时间里,朝夕相伴使他有机会向这位山水画大师学习。可染先生的刻苦精神,严谨画风,谦逊态度,给了他很深的影响。最使他不能忘怀的是可染先生那既是鼓励又是希望的一番建议:“你的字写得不错,还应该画山水。有现在的基础,只要刻苦钻研,一定能画好。”

cip3wyerdhayrvbiaq.png

侯德昌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画展上与李可染亲切交谈

可染先生这番话,应该说进一步坚定了早就有志于此的侯德昌的信心。可那会儿,不断地批黑画,使国画一度陷入是否还有必要存在的危机,侯德昌山水画创作自然受到限制。1974年,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来了。上级要求画家去创作反映工农业战线大好形势的作品,他和同校任教的白雪石先生一同赴京郊昌平山区开山凿渠现场写生,合作画出了后来那幅有名的《长城脚下幸福渠》,该作品参加完全国美展后,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cip3x3qfjefgds7din.png

1974年侯德昌与白雪石(中)在一起研究画艺

侯德昌真正的山水画创作由此高起点地开笔了。

1980年前后,他又与白雪石先生一道,数次深入苏皖实地写生。在回忆往事时,侯先生说,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哪像现在到哪去有车接送,住高级宾馆。饿了啃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喝山泉,住小店或老乡家,都是常事。以后,他又多次陪张仃先生外出写生,向老先生学习,向大自然学习。1983年,他同院长张仃先生赴三峡写生。进入90年代,他更是连续6年与助手一道陪同张仃老先生去自己熟悉的太行山写生,后考虑到老院长年事已高,便与助手继续坚持每年赴太行山写生,从不间断。

cip3xa0fj3obfjq0ib.png

侯德昌与张仃在太行山写生

cip3xfrhjpg2exobu9.png

侯德昌1986年在美国讲学时为学生做中国画示范

cip3xzd2bsv2nbylqk.png

侯德昌1988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本人书画展上致词

历史上曾出现众多画派,异彩纷呈,而每一画派的产生均是以有个性的杰出代表画家为旗帜,从而推动着中国画的发展。那么,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出现以侯德昌为代表的雄健浑厚的太行画派呢?我想是大有可能的!

雄健浑厚是侯德昌追求的艺术风格,范宽、李成、龚半千、黄宾虹等以浑厚见长的山水画大师,都是他追慕的先师。宋代是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有人喻之为“千山竞秀,万壑争流。”他们强调师法造化,忠于现时,加之富于创造精神,所以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被侯德昌崇拜的范宽正是此时北方雄强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继承是为了转化和创新,他每年都踏访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感悟艺术的真谛: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奇石,峨眉山之清秀,黄山莫不兼而有之。所以,侯先生数上黄山,他笔下的黄山图被美术界誉为“侯黄山”。

不仅画艺高,侯德昌的书法亦精妙。看他的隶书、草篆,令人强烈感到笔法的转换美,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什么时候开始抽毫掠锋,一笔中有变,而且变得自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让笔力完足地达意。

cip3y5bzqrw8guuns5.png

侯德昌草篆“山雨欲来风满楼” 46cmx69cm 1982年

笔法之特点,不是别的,正是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到的作为“字之精神”的“锋芒圭角”,也就是梁武帝所说的那种“婉婉暖暖”“棱棱凛凛”的“神采”。好书法不但结构美,笔姿也美,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张怀灌在《书断》中作隶书《赞》曾说:“长毫秋劲,素练霜妍;催锋剑折,落点星悬”。指出了汉隶、八分、真楷的基本笔触特色。侯德昌的书法笔法自然、丰润,积数十年功力,变化出新一种意态姿致的美,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cip3yv29clcgii1xz8.png

侯德昌2008年为钓鱼台国宾馆隶书《钓鱼台颂》210cmX680cm

众所周知,隶书容易写成刻板的死字,而侯先生的隶书“却笔法活变,意态飞动。”难怪孙过庭提出:“作草如真,作真如草。”还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侯德昌不仅精隶,他的草篆如隶书同样笔笔不苟,处处有起落,有交代 ,这恐怕也是美术圈内之所以喜欢他草篆的原因。

侯先生的书法能达到笔笔敷畅饱满,精神完足,正应了姜夔所言:“有锋则以耀其精神,无锋则以含其气味。”“方”之与“圆”,“刚”之与“柔”,“遒”之与“媚”,“质”之与“妍”,能达到含耀相兼、藏锋裹尖。

1992年,他将研迷多年古文字的学术成果,汇集成《篆书艺术》出版。这部以当代美学观点研究篆书的专著,上溯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瓦当,下至明清以来书法篆刻,全是侯先生锱铢积累写成的,集艺术和实用为一体,再版3次后仍是脱销。张仃、黄苗子、卢光照、秦岭云、吴冠中、许麟庐等老艺术家均对他那种踏踏实实献身艺术的精神和不凡的成果给予极高评价。

“自古寒门多名士”,早已成为名书画家的侯德昌先生,既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更没有“大师”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情怀,不务虚名、落落自甘的人品。

弘一大师李叔同生前一直主张艺术家要“先器识而后文艺”,侯德昌就是一位先有“器识”的艺术巨匠。他的作品不但达到了“惊四筵”又能“适独坐”。

侯德昌曾把自己写隶书的经验归纳成这样的心得:“心要很静,功要很硬。”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八一大楼,到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侯德昌先生的书法作品与他的山水画一样,将经得住历史的冲洗。

古人说:学书“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侯氏书法如此受社会喜爱,正是有他自己的面目。若非真积力久,恐难达到这个水平。

2001年5月,中央文史研究馆为3位河南籍的馆员秦岭云、卢光照、侯德昌在郑州隆重举行三人乡情画展,每人20幅的画作令家乡人民大为振奋和自豪。有趣的是这三位以书画名世的大家又均系汲县师范毕业,这一现象为全国独有,故此,家乡政府决定建一座“三笔亭”以激励教育后代,并由馆长启功先生欣然题写。侯德昌先生这样对我说:“我想象追求的艺术目标一定要达到,因为我肯于吃苦,善于爬坡。目前我三分之一时间画画,三分之一时间写书法,三分之一时间著书,所以还顾不上出画集。那将是我创作的总结,代表我的艺术水平,我会很负责的献给社会。”

cip3z31guesj1ksrbc.png

2003年侯德昌出席“三笔亭”揭幕式

侯先生曾多次向我强调:“传统的东西并不老,而是我们没有学到家。有人对文人画的发展前景丧失信心,认为难以再有发展。我则相反,决心重振文人画的雄风。文人画需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究笔笔有出处,要求像写书法那样去作画。我想象追求的艺术目标一定能达到,因为我肯于吃苦,善于爬坡。”

cip3z8zey8r4ts9sum.png

2020年1月16日侯德昌《篆艺字典》发布会

2003年5月,侯先生的巨著《篆艺通典》问世,这是在1992年版《篆书艺术》一书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的。共收入汉字1310个,篆字13592个,还有自画的印章800多枚,全为毛笔书写,既是古文字工具书,又是精美的书法艺术。7月,由侯先生全以隶书书写的从先秦到晚清的500条名家名言的大型精装《人生宝典》出版,名言配名墨,使精美的书法和精美的内容得以完美结合。2004年3月,《侯德昌书画》一书出版。

71岁的侯先生对我说,他下步准备出一本隶书书法集和一本篆书书法集。然后将考虑出画集。所以,需要加紧创作的步伐。9月,他随中央文史馆五人文化代表团赴欧洲考察。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首长通过军委找到侯德昌先生,约请他无论如何要为驻澳部队画一巨幅山水画悬挂。绘事繁忙的侯先生正在认真构思…….

这就是侯德昌——实实在在拿出真东西的、德艺双馨的书画大家!”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