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书画皆通 德艺双馨 ——我所认识的侯德昌(组图)

书画皆通 德艺双馨 ——我所认识的侯德昌(组图)

2022-03-21 08:1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王景山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他是继傅抱石、关山月两位艺术巨匠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后,给国家重要殿堂创作巨幅书画作品数量众多的艺术家;

他主笔的巨幅国画《幽燕金秋图》,频繁出现于央视每晚《新闻联播》中,成为深深嵌入人民心中的国家名片;

cip3pj5lis0erw3ih3.png

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幽燕金秋图》

他饱含深情的隶书“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被制成金字,已是每日排队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的中华儿女和国外友人们的永恒记忆;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始终如憨厚老农那样坚守在艺术田园里挥笔勤恳耕耘不问报酬,成为不被金钱左右的高尚艺术家;

他,就是我结识近30年的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双栖会员侯德昌先生,一位德艺双馨的当代艺术大家。

cip3py31syamizgeus.png

2022年2月28日王景山拜访侯德昌先生

2022年2月28日,我如约来到侯先生住所,在生活秘书小王的引导下,只见坐在沙发上的侯老先生喊着我的名字,那熟悉亲切的音容笑貌,让一直被视为知己老友的我,如沐春风,扑面奔来,暖透全身。

刚刚过完九十岁生日的侯先生,年前不慎跌了一跤,致行动受限。无奈的他对我说,现在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养身体,唯可欣慰的是记忆力还很好。

近些年来,为能潜心书画创作和研究,侯先生一直居住在外,寡与外界联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才从宾馆搬回家中。他告诉我,这些年集中精力创作了一批表现松树和山水的巨幅画作和书法作品。本来计划九十岁时再举办一次书画展,向社会做一个全面汇报,也因疫情而搁置。尽管如此,他还是不顾病体,已着手准备将这些作品出版一部图录集,奉献给读者,以弥补未能办展之憾。此外,还将多年创作和研究成果系统整理出书,平均每年会出一本,现已出版10多部,他叫小王找来此前我不曾见过的4部专著相赠。

cip3qfuk9m6xpty72r.png

侯德昌新著

cip3qirvs5f0fc0pmz.png

侯德昌签名赠书

读书、创作、著述,硕果累累的侯先生,其成功之道,得益于他很早就主张并遵循的“四重”理念,即“重传统、重生活、重修养、重功力”。

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的首批学生,读书时他就常去拜访陈半丁、沈从文、黄苗子、陈万里、孙瀛洲等老先生。他说,从前辈身上看到无论从事艺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应胸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潜心研究与创作。

cip3r2ra2hvuc7jsan.png

1985年5月黄苗子在侯德昌刻字艺术作品展上题字

知识的累积,让侯先生在陶瓷设计、刻字装饰、书法绘画诸领域渐次发力,并形成独具面貌的艺术风格。由是让我想起侯先生所说:“大家的过人之处在于能耐得住常人耐不住的寂寞,能下得常人下不得的功夫。”他还说:“农民出身给予了我朴实的生活作风和不怕苦的精神。”我以为,这应当是他攀登艺术高峰的底气吧。2014年,集侯德昌美术馆、侯德昌书法石刻广场、书法碑廊为一体的“德昌艺苑”,在其家乡河南辉县市凤凰山落成。这也实现了侯先生“艺术来源于人民,人民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她应该服务于大众,贴近百姓,她属于人民,应该让人民享受”的愿望。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谈话竟跳过了3个小时,考虑侯老先生的健康,言犹未尽的我们惜惜道别······

回家后,辗转反侧中,近30年间采访侯先生的往事总是萦绕不退,历历如昨,终让我顾不得干眼症之“提醒”,还是打开了久违的电脑,找到2005年1月出版的拙著《画坛名家》第一卷书稿,全书38万字,收录了我采写张仃、尤无曲、萧淑芳、黄苗子、王琦、李道熙、刘继瑛、张世简、陈大章、侯德昌、韩美林、陈雄立、刘金涛这十三位美术大家和裱画名师后撰写的评传,今把写侯先生的那篇《德艺双馨——侯德昌》,拣出来做了一些删减修正,奉献给一直厚爱我的读者诸君,亦算是对侯先生走过九十的真挚祝福!

cip3r8gv4lskuii53k.png

cip3rnu9prfr2mxher.png

侯先生在收录于《画坛名家》第1卷中侯德昌页的题字

“初次拜识侯德昌先生,那还是在举国欢庆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我作为本报《名人专访》栏目的主持,特意前往采访他。侯德昌——这位当代不愿出名的名书画家,尽管了解他的人还不是很多,但他的书画作品却早已被亿万民众所熟悉。我也亦然。

cip3rvy5g6myphsnbf.png

上世纪90年代在家中接受采访的侯德昌

侯先生话语不多,但张口定声若洪钟。他的宽阔额头下明显写就的是如墨的浓眉,丝丝短发更似他笔下的松树上立满树冠的根根松针,加之敦实的身躯,奔涌而出的是难以挡住的憨厚与豪迈。

cip3schxm2pacsvah2.png

上世纪90年代王景山采访侯德昌

字入毛主席纪念堂

庄严宏伟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凡是前往瞻仰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瞻仰厅大理石墙面上镶嵌的那三行17个金光闪闪的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它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永恒印记。

cip3sqza6pszprhxcr.png

侯德昌1977年7月15日获毛主席纪念堂表扬状

人们不会忘记,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不幸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国人悲痛欲绝的情形。为了慰藉亿万人民的心灵之痛和对领袖的怀念之情,党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施工,一切选择都是第一流的。当时,笔者正就读北师大中文系,曾作为首都大学生义务劳动者随学校前往工地擦磨钢筋1天。可以说,毛主席纪念堂是在融入了全国人民的情感与力量的情形下,以空前的速度完成的。

当所有建筑顺利完工后,该安排内部装饰了,其中瞻仰大厅墙面上镶嵌的金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究竟选用何种字体?让当时的组织者们一时难以为断。这事汇报到主持此项工程的谷牧那里,对中国传统书画既有感情又有研究的他,明确否定了采用黑体字的最初方案,主张要用能充分体现民族风格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书法体。

那么用什么字体合适呢?

该工程负责美术小组的华君武先生认为,楷书端庄但容易呆板;篆书虽典雅,但有些曲高和寡,缺乏群众性;草书也不合适,还是隶书既浑厚稳重,又活泼大方,最为合适。于是,便在全国美术界广泛征集,用意也是选取第一流的最好的书法用在纪念堂内。

斯时正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候德昌看到征集函时,已是1977年的5月中旬。长于隶书的他激情难耐,觉得这正是表达自己对一代伟人深厚怀念之情的契机。心灵的冲动促他反复酝酿,精心构思,一连5天伏案探索,写出大、中、小不同规格的字稿30多幅。

  指挥部美术组对收到的上万份字稿进行了第一轮的筛选,有13幅作品入选,候德昌的字稿列在其中,这令他极为兴奋,又立即认真地赶制出一幅放大字样。到第二轮筛选时,剩下3幅作品,侯德昌的作品仍在其中。他精益求精,又反复书写多幅,择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送审。

  经过美术组两次审阅、纪念堂工程指挥部四次审查,再反复比较,优中选优,一致认为侯德昌的作品浑厚稳健,气势磅礴,开阔奔放,活泼大方,遂决定以此作为正式字稿报中央最高领导审定。就这样,侯德昌的字稿被做成木板模型涂上金粉,安装在历史博物馆模拟瞻仰厅内。6月16日,经中央领导认真审阅,正式批准采用侯德昌的字稿。然后交由北京一家首饰工厂进行加工制作,将这17个字制成每个高45厘米、宽50厘米的银胎金字,镶嵌在今天人们看到的庄严肃穆的瞻仰大厅之中。需要强调的是,从木板模型到银胎金字,侯先生都是亲自盯在现场指导,为的就是保证书法的原味,避免制成美术字。

为此,侯先生花时1个月,用去宣纸50多张。那年,他43岁。

时至今日,侯先生回忆起此事仍是心潮澎湃,他说那是带着很深的感情写出来的。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