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国家科技项目解决系列难题提升我国文物保护水平

国家科技项目解决系列难题提升我国文物保护水平

2012-08-03 09:4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历经岁月洗礼的文物如何才能重新找回昔日的风采?数十平方公里的巨型遗址如何才能实现精确挖掘?传承千年的传统建筑技艺如何才能不失传、不失真?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文物保护与科技结合愈加紧密,特别是一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等文物科技保护的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这些都得以逐步实现。

让文物重焕昔日荣光

一走进南京市博物馆“圣塔佛光——金陵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展”的展厅,观众无不被金碧辉煌的阿育王塔所震撼。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阿育王塔在出土时表面是黑灰色的。正是文物工作者借助科技手段,让这件珍贵的文物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经过我们全面检测分析后发现,阿育王塔表面覆盖的黑色腐蚀物为硫化银,灰白色的是氯化银。而且内部檀香木胎逐渐失水,收缩、变形,导致外层鎏金银片铆钉脱落,银片翘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张治国说,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研制出一种以硫脲为主剂的强酸性的除锈材料。先将除锈剂用于浸泡银器,再用棉签蘸取除锈膏擦拭、清理阿育王塔表面的污染物,最后用超声波、深洗法处理残余清洗液及污染物颗粒,使鎏金层得以重现原貌。目前,这一除锈材料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针对内部木胎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碱性还原材料,研发了一套檀香木还原技术。”张治国说,经修复,木胎变形由近椭圆形复原为近圆形,扭曲基本消失;山花蕉叶裂缝宽度明显缩小,部分裂缝消失,翘曲部位偏离水平基线程度明显降低。

在保护修复阿育王塔的同时,报恩寺遗址地宫的保护难题也困扰着文物工作者。南京市博物馆馆长白宁说,通过科研攻关,目前已形成多学科合作保护南方潮湿环境下的遗址、文物,潮湿环境文物保护有了实质性进展。

据悉,“南京报恩寺遗址地宫及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属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郭青林告诉记者,南京报恩寺遗址地宫所处环境年降雨量较大,土壤含水率较高。“我们研究出潮湿环境下竖井式地宫的病害机理等,形成了成套保护加固技术,为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加固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模式。”郭青林说。

 

多学科合作取得实质成果

良渚遗址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被列为2009年至201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的重点课题。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精准发掘和对遗址进行准确认定,一直是困扰着考古工作者的难题。

“围绕良渚古城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以及良渚遗址长期的考古研究与保护计划,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多学科运用成为我们很重要的研究手段,并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告诉记者。

数字高程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即把地图上的不同高度,依照某种色系的变化,涂上不同的颜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告诉记者,在良渚古城城墙确认后,他们发现根据现代地貌标定的135个独立遗址点中,许多遗址点实际上是同一遗迹的不同位置,或是城的不同功能区。在引入数字高程模型后,尽管城墙被破坏后呈若干分散小段,但其基本高度一致,在数字高程模型平面图上显示为相同的颜色,就很容易把它们联系起来观察。

良渚遗址面积很大,130多个遗址点分布分散,如何确保遗址安全,面临很大困难。为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管理所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正在联合开发一种廉价、适合遗址点野外布设的影像设备,每天通过GPRS网络定时传输现场照片数据到管理部门,不但减轻人工巡查的劳动强度,而且方便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对违章建设、盗掘等现象进行监控,及时制止各类破坏遗址的行为。

让传统工艺不失传不失真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失传,同时还面临着失真的问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在谈到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开展“传统建筑工艺保护、传承与科学化研究”课题的初衷时表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告诉记者,“传统建筑工艺保护、传承与科学化研究”一方面是要传承这些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技术和艺术审美,是维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载体;另一方面,当今城市转型、人为破坏、工艺失传、文化断裂现象,又使得“传统建筑工艺保护、传承与科学化研究”提上日程。这种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要求保护技术在传承性与科学性、预防性与判断性、性能化与法制化、中国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出路、合理应对。

为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了传统建筑工艺的整理、科学分析和谱系研究,包括《营造法原》、明代官式建筑研究、南方传统建筑工艺谱系及其江南地区古建筑油饰彩画工艺科学化等,逐渐丰富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保护体系,并构成开放性平台。

该实验室还通过精细测绘、数据采集、材质测试,结合建筑构架和部位研究,探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榫卯的科学性及其改良方案。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