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百年中山图书馆展出稀世古籍(组图)

百年中山图书馆展出稀世古籍(组图)

2012-12-12 11:10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资料

中山图书馆迎百年馆庆,特藏部重新开放

百年中图华丽转身稀世古籍开门迎客

100年前,广州第一间公立公共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在广雅书院藏书楼旧址开馆,作为中山图书馆的前身,还带有旧式藏书楼的性质。如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迎来百岁诞辰,它已拥有古籍4万多种、47万多册,藏书量居华南之首,是广东藏书量最大、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图书馆,广大民众受惠。

 

12月18日,中山图书馆将开启百年馆庆系列活动。百年馆庆之际,中山图书馆第一期改扩建工程的重要成果——特藏部于近日向读者开放。

 

 

 

图片资料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特许进入中图特藏部一探究竟,得以一览省内现存的两本宋本之一的《临川先生文集》、13世纪古印本《金刚经》……在馆员协助下,戴上手套摩挲这些泛黄的纸页,沉甸甸的前人智慧,瞬间变得可以碰触。

 

百年中图华丽转身,它从旧时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旧式藏书楼,蜕变为面向普罗大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如今的中山图书馆在全国首创“广东流动图书馆”方式,将服务触角伸向全省最贫穷的地区;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它的学术资源更是造福远在省城外、偏僻之地的基层读者。历经百年风霜的中山图书馆,今天与读者的距离最接近,它免费开放,万千读者得以在此“以书为良伴,以前人的智慧为依怙”。

 

南方日报记者在中图百年馆庆之际,探访了它的巨变。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周豫见习记者杨逸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

善本书库

 

800年前古书可供借阅

乘电梯到负二层抵达中图特藏部阅览室,红木屏风、酸枝桌椅映入眼帘,一派幽然古韵,迎面墙壁悬有“学如穿井”四字,由著名书画家赖少其题写。

电梯出口南侧,穿过防火门,便是中图的“宝库”——善本书库,善本书库的防盗系统与金库相当,保证特定的温度及湿度,馆藏3000多种、4万多册(件)善本书籍就存放于此。这里是中山图书馆百年来积累下的最珍贵馆藏。

 

 

南方日报记者经过特许进入善本书库,300平方米的书库内,古籍善本被存放于一排排整齐的樟木书柜中。因气味可以预防虫蛀,这些樟木箱可谓古书的“贴身护甲”。特藏部副研究员谢晖戴着白手套,向南方日报记者展示了中图最“老”的古籍——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文集,经元明两代递修而成,是广东省唯一的两部宋版书之一。翻开这本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书,墨迹秀雅而清晰。

此外,中山图书馆最“宝贝”的则是几年前斥资160万元收藏的13世纪的《金刚经》,“这套《金刚经》可称作是中图的镇馆之宝之一!”据谢晖介绍,此书题记时间为元代,题记时间应迟于经版制成时间,可能成于金代,“这部《金刚经》是金元时期晋南民间单刻佛经,是目前海内外公藏中的孤本,对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刻书、雕版印刷史和古代佛经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中图还藏有清代乾隆内府的“文源阁”四库全书本《明史》,“由于当初火烧圆明园导致众多珍贵史料被毁,这个抄本也是为数不多的仅存下来的文源阁本。”虽然中图馆藏的《明史》只有5卷,然而却是“文源阁”《四库全书》的仅存硕果,独具文献价值。

为了让这些馆藏宝贝最大限度尽其所用,在善本书库外新设的阅览室内,读者若有研究需要,只需一定程序的申请,便可参阅这些有数百年历史的古书。随着本月4日,特藏部对外试开放,自2007年中图改扩建一期工程启动后,辗转大学城等地寄存的古籍终于回家,得以在此与社会大众见面。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

全新科技

 

300多万页古籍文献翻拍

为体现特藏部的开放性,负2层专设1230平方米的展厅和阅览室,供读者们在此停留学习,而展厅设有秦牧书屋和杜定友书屋两个模拟展区。“目前,国家图书馆正在筹建一个典籍博物馆,作为图书馆我们希望也借鉴博物馆的展览理念,凸显特藏部的开放和亲民色彩。”副馆长倪俊明说。

 

 

“广东地方文献和孙中山文献收藏,堪称百年中图最具特色的两部分藏书。”

倪俊明介绍说,百年中山图书馆,收藏了清代以来广东地方文献10余万种40多万册,广东新旧地方志2600种,新旧族谱900余种;还有孙中山著作、传记、评论研究、手迹、图片、唱片及有关辛亥革命资料等4000余册(件),此外还有众多颇具特色的南海诸岛资料。

负3层与负4层是特藏部古籍文献和地方文献的库房。谢晖介绍说,广东地方文献中几次纂修的《广东通志》堪称地方文献中的“宝贝”。其中在明嘉靖年间由大儒黄佐负责编撰的《广东通志》非常珍贵,“他出生于学人世家,在明人之中,学问最有根底,他编纂的《广东通志》海内外仅存3套,一套在日本,另外两套则在中山图书馆。”

除广东地方古籍文献外,特藏部还有国内最具规模的孙中山文献收藏中心,其所收藏的孙中山文献就有3000多种。专藏室收有大量孙中山的信札、手稿、照片、录音唱片等资料,是研究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活动的重要资料。

在新建的阅览室内,记者发现新增了数十台电脑检索机。

倪俊明介绍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中山图书馆就开始了缩微文献整理工作,目前已经完成300多万页古籍文献翻拍。也就是说,通过影印和数字化手段将古籍缩微成电子文本,读者可以在电脑上阅读这些脆弱古籍。

而中山图书馆还计划,年底上传其中100万页珍贵文献到官方网站,这样,远在省城之外的读者以后不必远足千里,在自己家中也能阅读这些“养在深闺”的珍稀古籍。

 

 

中山图书馆珍藏的800多年前的《金刚经》。资料图片中山图书馆珍藏的800多年前的《金刚经》。资料图片

■记者手记

 

中图百年积淀源于民间普惠大众

“中山图书馆百年前的建馆初衷是‘开启民智’,如今它早已成为面向全民的公共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认为,最朴实不过的两个字概括中图百年蜕变,这就是“服务”。

百年馆庆之际,中山图书馆特别在特藏部为两位名人设立书屋,以表纪念。一位是秦牧,一位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二位先贤对中图无私奉献,延续了百年中图生生不息的两条血脉。

 

 

一条血脉是秦牧所象征的“归入”。作为广东现代著名作家,其家属于今年10月将秦牧7000余册(件)藏书和手稿全部赠予中山图书馆。而在秦牧之前,从清代著名藏书家孔广陶到近代著名学者容庚的无偿捐赠,中山图书馆在百年间汇集了众多岭南文化名人、学术先贤的智慧结晶、无私捐助。中图的百年积淀,源于岭南社会、广东民间。

另一条血脉是杜定友所象征的“散之”。作为中山图书馆百年最有影响力的一位馆长,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力促图书馆将广府学宫藏书楼的旧藏开放给普通市民借阅,一度遭遇当时馆内“文士”(多为清朝书院宿儒)的“弹劾”被免职。但正是在杜定友等一批图书馆人的努力下,力促中山图书馆从一座传统的藏书楼向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型。它的百年积淀,得以散之社会、传之民间。

而今,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惠民工程”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中图得以全面免费开放,它真正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其百年积淀,最终得以全民共享、普惠大众。

借助数字化技术,百年诞辰的中图正经历另一番华丽转身。借助“缩微文献整理”技术,读者可以不必去翻阅脆弱的古书原件,借助电脑或新版影印本,就能阅读到这些“养在深闺”珍贵的古籍文献。而今,读者更是可以使用手机、iPad享用中图的馆藏资料。

川归于海,润泽四方。一座图书馆的荣枯,始终离不开面对“人”的服务和关照。满足读者知的权利,散播智慧芬芳,为读者提供满意服务,帮读者汲取前人智慧,乃是图书馆不断努力的目标,而这也正是百年中图所经历的蜕变。

 

 

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

 

百年中图串起近代岭南文脉

南方日报:百年中图与广东文化有怎样的渊源?

倪俊明:百年前,中山图书馆是在广雅书院的藏书楼基础上建立的,而广雅书院是广州清末最大的出版机构。

中山图书馆以前有南馆和北馆之分,位于文德路62号的南馆就是广雅书院的旧址,再往前推,这里就是南园,是明代广东诗人墨客雅聚的地方。而南园里面的抗风轩,就是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的地方。而位于文德路81号的北馆,原址是宋代的广府学宫,现在还留有一些遗迹,如翰墨池、番山亭。1986年建成的中山图书馆新馆,就在广东贡院遗址上建成。而此处在废除科举后,曾是两广师范学堂、广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所在。无形之中,中山图书馆串联起了近代岭南文脉。

此外,我们在编纂馆史的时候,发现中山图书馆与广东文化发展有着有趣联系。上世纪20年代,全省第一次美术展是在中山图书馆举办的。上世纪40年代,岭南画派的著名画家如关山月等人,都曾在中山图书馆举办过画展。而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山图书馆还举办过许多画展、摄影展,其中包括不少人物后来成为有名的艺术家,如许钦松、安哥、张海儿、梁光泽等等。

可以说,中山图书馆是广东多方文化汇聚的一个展台,为民众传播知识,也见证了一批文化名人的诞生,无形中推动了广东的文化发展。

 

 

南方日报:百年中图与岭南文脉有怎样的关系?

倪俊明:中图成立后的百年历史,也正是广东学人、思想家辈出的百年。得益于地缘优势,中图拥有数量最多的近代岭南名家和学人著作。例如在经部就有康有为的一批手稿,正准备与天津图书馆馆藏的其他康有为手稿一并影印出版。中图还有一本由康有为的弟子整理的、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期间讲论的著作《康有为口说》,这也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中图也与不少文化名人产生关系。比如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庄,曾经在中山图书馆工作过,担任西文编目工作。史学大家罗香林也担任过中图馆长。此外,1961年郭沫若曾到中图借书,并留下诗文“蠹鱼成脉望,学海问津梁。卷破神如有,人文蔚耿光。”

中图百年的47万多册书籍中,本地著名藏书家的藏书也如涓涓细流汇入,如清代著名藏书家孔广陶的岳雪楼、梁鼎芬的葵霜阁、民国莫伯骥五十万卷楼、徐信符的南州书楼的藏书。此外,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香港藏书家黄荫普、黄子静等的一些地方文献古籍。近年,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以及黄彪、曾景充、温盛湘和鲍少游的家属,也捐赠一大批珍贵的古籍、信札、书画,添充了馆藏。

《北堂书钞》

《清代粤人传》

《民国广东通志》

《临川先生文集》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刘力勤

(原标题:百年中图华丽转身稀世古籍开门迎客)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