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是当时全国五大美术院校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专业学府。重庆作为西南局的所在地和新的工业城市,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时代精神氛围和社会空间,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学科的发展。白德松、施肇主、林昌俊、杨麟翼、米立权、丁立镇、杨祖一等教师先后成为中国画学科的新生力量,进一步壮大了中国画学科教师队伍。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学院招收了两届工农兵学员,开始渐渐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上世纪80年代初,借着改革开放春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获得教育部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成为中国画学科发展的重要转折。1988年中国画系成立,在首任系主任白德松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唐允明、傅仲超先后继任中国画系主任,以《红岭》为标志,师生的作品频频在重大展览中获奖。教学上,《现代素描教程》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工笔画”(教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科研创作上,在四川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川美中国画在这一阶段的创作成果。由于作品整体上突破了固有的中国画视觉经验,引发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革新问题的一系列争论,成为一时的学术热点,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2001年,四川美术学院撤销合并的造型艺术系,重新组建中国画系,冯斌任系主任。着手进行系科的各项制度建设,广泛引进各种艺术资源并积极走出学院的象牙塔,提出“新中国画”学术理念,其影响逐步得到扩大和增强,中国画系师生通过一系列展览,系统地呈现了这一阶段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