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991期)兰州没有“兰州拉面”?

(李说当然991期)兰州没有“兰州拉面”?

2016-10-20 23:4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1021.jpg

 

这个标题似乎有些诡异,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名满中华、让全国人民挂在嘴边的“兰州拉面”却在兰州寻找不到,这有是什么样的玄机,不信,我就摘录一段兰州路边的路边对话:

 

游客小夫妻:大叔,请问哪里可以吃到正宗的兰州拉面?

兰州居民:这里没有兰州拉面,你还想吃正宗的?

游客小夫妻对眼一瞥,心想问了个与自己一样的外地人,说了声谢谢,匆匆前去,找了一位慈眉善面的大姐。

游客小夫妻:大姐,请问哪里可以吃到兰州拉面?

兰州居民:你说的是牛肉面吧?顺着这条路,过一个红绿灯就有一家。

游客小夫妻:不是,不是,我们想吃兰州拉面。

兰州居民:我知道你的意思,兰州还真没有兰州拉面,你说的兰州拉面在本地就叫牛肉面或是叫牛大碗。不会错,去吃吧。

 

是啊,兰州从来就不叫兰州拉面,当地人只叫牛肉面或者牛大碗,连所有的面馆,也不以兰州拉面为招牌,全以xxx牛肉面馆做门面。只有出了甘肃省,一律标榜为兰州拉面馆。如此奇葩的事儿,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玄机?


20161021b.jpg

 

昨天下午和今天一早,《中国城市有玄机》摄制组专门拍摄名扬全国的兰州拉面,依旧全部由我“李说当然”了。说起兰州的牛肉面,起源于一百年前当地的一个回民马保子。从地域的特征来说,兰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除了汉族人之外,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就是回民了,自古金城人喜食面食,而回民多以牛羊肉为主食。当时的马保子是个家境贫寒穷小子,为谋生计,在家里烹饪热锅牛肉面,肩挑担子,在兰州城里沿街叫卖。我相信,偌大的兰州城,肯定不是马保子一个人在从事这档买卖,但他有绝招,独创了把煮过的牛、羊肝汤兑入牛肉面中,不仅鲜味大增而且香气扑鼻。这个绝招让马保子牛肉面成为兰州城里的街头名吃。

 

随着兰州人对马保子招牌的认定,他放下了走街串巷的担子,开设了自己的门店。在厨艺上,他突出了一个清字。并且推出了免费喝清汤的营销手段,据说,凡是上门客,立即由伙计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汤。清爽,醒胃的口感让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直到1925年,马保子的儿子马杰三子承父业,接管经营。

 

马杰三不仅继续在清字上深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形容其店面的生意已经不是车水马龙热闹,已经被誉为“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声势。中国文化有个特征,任何土玩意儿,只要出名了,一定会与文人墨客、高官雅士扯上了关系。清末诗人张澍曾提笔挥毫,盛赞马家大爷牛肉面是:“雨过金城关,白马激霤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仙境。”更传奇的说法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民国高官于右任先生是兰州酒泉路马保子热锅子面馆的常客,有一次他问起店名,并提议改名叫 “清汤牛肉面”。


20161021a.jpg

 

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精彩精彩之处就是汤清。选择上等面粉,经和面、揉面、打面、醒面和揪面剂子,再经拉面师用手抻拉,可以做成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等规格。今天拍摄中,兰州的一位著名拉面师,当镜展示厨艺,我则在一旁“李说当然”。

 

既然在兰州不叫兰州拉面,兰州拉面的品牌是怎么名扬全国的呢?告诉您真情,这都是由两百多公里之外,青海人扛着兰州拉面的招牌,将兰州拉面推广到了全国。据统计,中国七成以上的兰州拉面馆都是青海海东地区人开的。造成这个局面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海东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穆斯林占比较高,而穆斯林外出打工最愿意进入的行业就是餐饮业。第二,除了京津地区的回族之外,大部分回族人的餐厅都是经营快餐的小本生意,分布于全国。他们在兰州跟牛肉面师傅学手艺,然后奔赴全国各地,以兰州拉面为招牌,在中华大地上打响了清爽鲜亮、风味诱人的兰州拉面。不信?您可以到住家附近的兰州拉面馆打听一下,小店主一定会告诉您,他是青海人。

 

李建军写于《中国城市有玄机》拍摄途中

20161020日兰州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