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盗墓与气候变化双重夹击下的蒙古考古(组图)

盗墓与气候变化双重夹击下的蒙古考古(组图)

2018-04-23 09:15 文章来源:界面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挖掘干尸可以提高蒙古的旅游竞争力挖掘干尸可以提高蒙古的旅游竞争力

争夺干尸的竞赛

考古学家团队如今正与气候变化、盗墓贼,以及每个想要挖掘该地区中稀有干尸的人竞赛,这些干尸已经吸引了蒙古国内和国外公众的兴趣。2017年,蒙古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两具干尸及其陪葬品——其中一具便是考古学家和当地警察从盗墓贼的手里抢救回来的。尽管这两具尸体生前也许并不是地位特别显赫的人物,但是他们的陪葬品却多种多样,且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这些干尸是自然变化形成的结果,而非像古埃及那样是人为制成。其中一些干尸形成于洞穴和岩厦等干燥的环境中,其他则是冰冻干尸。水浸入到墓葬中之后,结冰冻结,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保存环境,冰冻干尸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形成的。

这两种保存环境都能使得原本无法长期存留的东西保存至今,包括皮肤、毛发、衣物、挂毯、木制艺术品以及动植物遗体等。

除了盗墓贼的破坏,气候变化也会使得墓中的冰融化,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方式也会改变环境状况。因此,考古学家也在加速寻找以及保存这些墓葬。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预算较低,以及几乎没有任何针对如何处理这些遗迹的专业训练,即便考古学家能够挽救这些遗物,如何保存这些物品仍是一个问题。

相关方面正努力与干尸专家进行国际合作,并对国内专家进行培训,提高基础设施和设备,但是这些遗迹非常脆弱,留给它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蒙古教给我们的东西

蒙古的情况可以警示我们:如何去应对盗墓现象背后的气候变化和经济因素。

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种实体性的记录。这种记录当中掩藏着历史的真相。在蒙古,针对这些记录的研究已经加深了人们对于早期食物生产、马的驯服、新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出现、庞大游牧帝国的运行等问题的认识。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