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博物院能否借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出困境(图)

博物院能否借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出困境(图)

2018-07-17 10:57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陈钦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为何贷款也要建一座游客服务中心?

“每年一百多万的游客给壁画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莫高窟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我们希望能把这座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而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张先堂告诉《财经》记者。游客进入洞窟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壁画会产生潜在破坏,数字化后,可少开放一些洞窟,让游客多看些数字洞窟,使洞窟处在一个正常的承载水平。

目前,莫高窟每天游客限量6000人,2017年接待游客达172万人次,但当地政府会有更高的预期,希望更多的游客到来,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

“一百多万的游客,已经让我们压力很大,我们希望后代也能看到流传千年的壁画,希望政府、游客可以理解我们。”张先堂告诉《财经》记者。

除了莫高窟,故宫作为全国最知名的博物馆,同样面临着数字化的难题。

1998年,文物摄影出生的胡锤,任职于故宫资料信息中心,他隐约感觉到传统胶片技术要被数字呈相技术取代。彼时一台电脑,在文博领域都算高端设备,需征得多个部门支持方能置办。而要劝说相关部门将胶片技术换成数字化技术,更为不易。

他四处游说,希望能建立起故宫文物的数字化资料库,在他的努力下,1998年故宫内部的“照相馆”演变为资料信息部,开始了文物数字化的路程。三年后,故宫网站上线,开始与观众分享数字化成果。

此后的2005年,故宫进行大修,由于要将大修前的原貌用视频记录,故宫加大了对信息部门的投入,开始置办摄像机等器材。信息所从照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

当时故宫数字化另一个发展契机是日本凸版印刷公司找到故宫,希望能用VR技术将故宫建筑的原貌保存。日本工程师会抠一个建筑构建的细节,包括准确度、色彩是否能真实记录建筑当下的状态等。

“日本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的技术,尤其是他们的态度,特别值得尊重。”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告诉《财经》记者。

作为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单位,早期故宫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只有区区几十万。使得大部分文物只能高高在上的陈列于玻璃柜中,甚至许多文物并不展出,在没有数字化时,一般游客几乎看不到“清明上河图”。

随着后期国家对文物部门的重视,拨款逐渐增多。但时代越先进,数字化所耗费资金也就越多,故宫端门一处的数字化费用就达四千多万,其中一个投影仪的价格就达到了数百万。

故宫内部现有七个摄影师,截止2018年6月,已完成约55万件文物的图像采集工作,还有130多万件未完成。“若只依靠故宫自己的力量,恐怕100年都采集不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告诉《财经》记者,未来通过外部合作以及改进采集流程,顺利的话,10年左右就能全部采集完成。

作为全国知名博物院的故宫,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莫高窟,其文物数字化历程之难,所耗经费之巨,更遑论省级、市级的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2017年曾表示,眼下文物的展览和文化的传播形式都不足以支撑现实的需求。

年轻一代在没有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内涵时,文物和普通物品并无两样。多数珍贵文物被“馆藏”于博物馆深处,外人并无窥探的机会。

博物馆曾经处于一个时期是什么时期?“我们叫站在神坛上,跟公众是脱离的,我们始终认为我们是高高在上一个教育者,我们跟公众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你就是我受教育的一个对象。”冯乃恩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把自己摆到神龛上了,那么文物连接大众的工作就做不起来了。

随着“一带一路”以及“数字丝绸之路”等重大规划的提出,文物连接大众,文化自信、文化输出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博物馆的开放也进入了下半场的拥抱互联网时代。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