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博物院能否借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出困境(图)

博物院能否借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出困境(图)

2018-07-17 10:57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陈钦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博物馆的数字化:经费不足而所耗甚巨博物馆的数字化:经费不足而所耗甚巨 

莫高窟、故宫、秦陵博物院能否借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出困境?

八百里黄沙连绵不绝,大漠苍茫。莫高窟耸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外烈日炎炎,窟内阴凉幽暗。朱晓峰打开电筒,在动辄有数百人物的壁画上寻找与乐舞相关的图案,用笔将其记录成册。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一半以上洞窟有乐舞图像,作为敦煌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敦煌的音乐文化。

过去一年,朱晓峰只研究了四个洞窟,按此进度,若要完成敦煌492个洞窟的研究工作,需要120年。

“外界对敦煌理解太少了。”朱晓峰告诉《财经》记者。提起敦煌音乐,外界大多想到的是敦煌曲谱,但朱晓峰强调,敦煌音乐包括两部分,除了壁画上乐器、乐伎、舞伎等对音乐的图像描绘,还包括敦煌文献对音乐的记载。

多数来到敦煌的人,只是跟着导游匆匆浏览几个洞窟,看些许壁画,难以穿透壁画背后历史的纵深。如何让敦煌文化更容易被人理解,传向社会,成了敦煌研究院考虑的问题。

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博物馆+互联网”的文件,希望推动整个博物馆行业的对外开放,开始了博物馆拥抱互联网的运动。

而在拥抱互联网前,博物馆需要完成数字化。

过去,没到过敦煌的人只能在展会上看到敦煌壁画的临摹版。临摹工作艰辛,完成1平方米的壁画临摹至少需一个月。2016年,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在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过去七十多年里,壁画工作者共完成了单幅临摹作品2243幅,整理白描稿1820幅,整窟复制共15个,但这仅包含敦煌石窟很小的一部分。若不开展洞窟的数字化,只靠临摹,不利于敦煌文化的传播。

20世纪90年代,为了永久保存、利用敦煌石窟的珍贵文物,在美国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始探索石窟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后续传播。

工作人员在洞窟中沿着壁画铺设导轨,将相机安装在轨道上,拍完一张照片后,将相机沿导轨略微向前移动,保证第二张照片与前一张照片有重叠,通过数百张照片的手工拼接,才能完成一面壁画的数字化工作。到2005年底,项目完成了22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

随着技术逐渐先进以及财政拨款力度的加大,截止目前,敦煌已完成180余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80余个洞窟壁画图象的后期处理,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还有45000余张底片的数字化。数字化后,壁画可直接打印成册,加快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数字化的同时,莫高窟游客数逐年攀升,2017年敦煌游客达到172万,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过多的游客涌入,加速了对壁画的破坏。为保护莫高窟,早在2003年 “两会”期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四年后发改委批准立项,国家拨款1.8亿,敦煌研究院自筹8000万。但到2014年全部建成,其投资超过4亿。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是贷款建设的,目前总共有2.2亿的贷款。”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告诉《财经》记者。

游客服务中心,更像是一个数字洞窟影院,模仿洞窟天圆地方的形式设计。两百多名游客坐在影院中,如同置身于洞窟,播放数字化壁画时,四周的墙壁、圆斗型的屋盖可将壁画全方位展现。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