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论齐白石艺术世界中的悟性及其衰年变法的背后(组图)

论齐白石艺术世界中的悟性及其衰年变法的背后(组图)

2019-01-25 14:46 文章来源:荣宝斋《艺术品》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齐白石 竹 94cm×32cm 约1910——1916年齐白石 竹 94cm×32cm 约1910——1916年

齐老的艺术直觉大于理智,总的来说,他的艺术偏重体悟与观察,强调实践经验与敏锐直觉,是一个以渐悟为主,顿悟为辅的一个悟性极高的大器晚成者。齐老的作品深得中国文人哲学的真谛,他说:“郑板桥云:‘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余亦师之。”我们观赏他笔下的绘画,往往意趣盎然,妙得灵犀,蕴含着“竹影扫阶坐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佛国”之生命灵趣与禅境。《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老91 岁时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此画最难之处在于要在一幅画里表现出十里之外山泉里的蛙声。齐老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藏于山涧之中,蛙声顺着山涧飘出了十里之外。齐老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于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青蛙妈妈,因为不见蝌蚪,青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飘来。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是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艺术意境。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产生无尽联想!该画没有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而是倾力于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刻画,由此可见齐老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老对“时”“空”领域的超常掌控能力与深厚的领悟天赋,才将这一难以描绘的画面表现得“胜似闲庭信步”。此画用高超的技法展现了一幅精彩绝伦的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齐老善于平中见奇,迁想妙得。他画的《不倒翁》看似平俗,但是经过他的思考,便从中悟出真谛。他作有三首有关不倒翁的题画诗。其一为《题不倒翁》:“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其二为借用徐文长的诗所作的《持扇不倒翁》:“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是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其三为《不倒翁》:“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齐老通过形神兼备的笔墨,勾勒出小赃官贼眉鼠眼、内藏狡诈、可憎又可笑的丑态,深刻讽刺了欺压百姓的官吏与权贵。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