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古代玉器缘何染色?始于大宋?(组图)

古代玉器缘何染色?始于大宋?(组图)

2019-02-20 14:29 文章来源:今日点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DSC_0511

五、清代后期玉器上的人工染色

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的资料来看,清代后期,在宫廷玉作生产衰落的同时,民间的玉器生产反而空前兴盛。随着民间玉业的发展,伪古玉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阶段的伪古玉以人工染色为主要做伪手段,达到了“十伪九染”甚至十伪十染的程度。由于一些热爱玉器收藏的文人把他们的收藏经验著录成书,使我们能够对这一时期的人工染色有相对多一些的了解。

这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当推陈性的《玉纪》。陈性是嘉庆至咸丰时期的江阴人,《玉纪》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已撰成,但并未即刻正式刊行,仅以钞本形式流传;光绪十三年(1887年)金吴澜试印百本,流传于世,以后又有多个版本。

《玉纪》中列举了很多古玉沁色的名称:“至于旧玉,则当分别外沁之色,所谓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随之浸淫于中,如下染缸,遇红即沾红色,遇绿即沾绿色,故入土重出之玉,无有不沾颜色者。若无水银沁入,虽邻颜色,亦不能入玉中也。有受黄土沁者,其色黄,色如蒸栗,名曰玵黄,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复原时酷似密蜡,谓之老玵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色如青天,名曰玵青,此青衣之色,传染沁入有深浅不同,有深似蓝宝石者,谓之老玵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色如碧桃,名曰孩儿面,复原时酷似碧霞玺宝石;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色如乌金,名曰纯漆黑,漆非地中之水银,乃古死殓尸之大堆水银沁之,方有此颜色;有受血沁者,其色赤,有浓淡之别,如南枣北枣,名曰枣皮红,此乃尸沁,非洁物也;有受铜沁者,其色绿,色如翠石,名曰鹦哥绿,铜器入土年久,则青绿生,玉适与之相邻,为其传染沁入,复原时似翠石而更娇润。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椶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以及雨过天青、澄潭水苍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从这些可爱的沁名和行文的语气,可见作者对沁色的喜爱之情,对其真实性也是深信不疑的,但今天我们知道,这些好听的沁色名称中,有一些其实是人工染色技术的杰作。

当然,陈性对当时的某些人工染色技术也是有所了解的,在《辨伪》一节中除了记载宋代用虹光草汁染制老提油伪古玉之法,还记载了当时常用的新提油染色法:“比来玉工每以极坏夹石之玉染造,欲红则入红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红,欲黑则入乌木屑中煨之,其石性处即黑,谓之新提油。初仅苏州为之,近则遍处皆是矣。”认为“新提油”之法始于苏州,嘉道时已普遍使用。由于《玉纪》一书流传广、影响深,其中关于伪古玉的一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清末民国的许多文人著作中都沿用了他的说法。

光绪年间刘心滛作《玉纪补》,文中不仅补《玉纪》之未述者,同时还对《玉纪》作了必要的修正。书中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几种伪古玉的做法及其辨伪方法,如角头古玉、伪石灰古、羊玉、狗玉、梅玉、风玉、叩锈和提油法等,这几种制作伪古玉的方法都使用了人工染色技术,可见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作伪方式。

光绪年间(1889年)徐寿基撰《玉谱类编》,记载了几种伪造古玉方法,其中大部分也是用人工染色:(1)仿鸡骨白:用火煨玉,仿地火沁成的鸡骨白;(2)仿水银沁:用提油法,用乌木屑煨黑;(3)老提油:先用文火煨玉数昼夜,用硵砂、蟾酥、红光草汁染罩,复用火逼,使入玉里;(4)血竭提油:用血竭染玉为之;(5)琥珀烫:用车轮旋转之法,使玉与琥珀相揉擦如火热,琥珀之液自流入玉理;(6)锈工:则用乌梅水与硝磺、铁屑和玉同煮,更兼久浸,则成烂斑,宛如水锈;作虫蛀孔,颜色并能深透;(7)伪香土:近来作伪者,于颜色之外,更加香料或用沉香油,使如香土;(8)玉夹石:半玉半石,其为石处颜色易假;(9)土头接色皮草:因提油又名皮草接色,若本系土头,更加提油,则名土头接色皮草。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