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再次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科学技术往往能够将艺术从某种单一的感官或者平面解放出来,并且在探索未知的实验与创新中与艺术的精神高度重合,这也反映在第九届画廊周北京的展览现场。不论是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中艺术家对于“生物化机器”概念的展现,还是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VH AWARD 历届获奖作品展”中因迅速发展的技术对现状产生的反思,以及在798CUBE举办的国内首个以艺术、科学与科技纬度展开探索的双年展“征候丨视界”,观众都可以亲自体验和观察艺术与科技在当下全球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引发的反思。
影像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物质崇拜,将艺术从“物”的桎梏和既定的时空维度中解放出来,同时又在虚拟中重建了新的真实。在今年的画廊周北京期间,观众可以看到国内外影像艺术家们围绕媒介自身的流变以及当下的社会讨论,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和工作方法。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带来曹澍、姚清妹、尹韵雅三位艺术家基于不同技术与叙事路径展开的独特创作,呈现多样化的影像语言。来自越南的独立电影制片人、纪录片导演和影像艺术家阮纯诗在马刺画廊通过动态影像实验,以层次丰富、个性化且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现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与当代时事。瑞典艺术家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博格在里森画廊北京空间通过三部极具情绪感染力的代表性黏土动画影像,以及一系列花卉雕塑作品,将画廊空间转化为一个沉浸式环境。
在面对一个特定时期或具体话题时,相较个展,群展既可以呈现出集体性的面貌和回应,又能够以丰富的个体切片形成对话。本届画廊周北京期间的群展既有对时代的整体性回顾,也有对具体艺术话题和当下经验展开的探讨,以及标志着画廊空间和艺术家共同经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展。作为北京艺术生态中重要的机构,泰康美术馆和北京中间美术馆通过“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 1980s × 1990s”与“震荡不消磁——探测1990年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展开了对特定时代艺术实践的回顾和梳理;X美术馆的双展联合“抽象的收藏303”“抽象重造——20位四十岁以下的艺术家”,分别从时间线索和国内外年轻艺术家的视角,探讨“抽象”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丰富的维度;为了纪念成立20周年,常青画廊(北京)以“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为题展出15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
在当代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新材料的激活、日常物的转译以及与装置、影像等媒介的交融,将常规的雕塑形态转化为动态叙事的发生场。本届画廊周北京期间,众多重要机构与画廊的展览集中展现出雕塑与装置中的综合媒介叙事,以多元且富于实验性的方式回应着当下的社会现实与精神诉求。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带来的“廖斐:如人有目”,以五个关键词“物质、场域、延伸、无限、推演”为线索,呈现廖斐对于世界运行基本法则的思考。北京公社慕华和杨心广的双人展“尺短寸长”呈现了慕华近期的绘画作品以及杨心广的装置雕塑之间的联动性。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空间带来的“蒲英玮:红色计算机”和魔金石空间“郭城:虫”都赋予“装置”以超越物理空间的时代意义。当艺术家们主动调动空间和观众感官时,装置成为编织集体记忆与个体感受的平台。红砖美术馆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大型个展“静寂之空”,正是根据红砖美术馆的空间与环境,挖掘并使用东方元素与在地材料,创作出一系列全新特定场域装置。
全新“艺术商店”项目持续激活公共性
作为“北京艺术季”的全新亮点,本届画廊周北京特别推出“艺术商店”项目,带来艺术家侯子超与胡尹萍的作品,以更开放、更轻盈的方式探索艺术在当代表达中的多重可能,既回应当下日益丰富的艺术消费需求,也激发公众与艺术之间更直接、更日常的互动关系。在侯子超的《凳子32:坐在凳子上的人》中,一个由外部覆盖着艺术家虚构设计的拉力赛logo图层集装箱构成的临时空间项目,既是一件可供使用的家具,也是一种可组合、可变形的装置结构,具备功能性,也承载着雕塑语言,旨在探讨运动文化、消费景观与环境修复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胡尹萍的《小芳快闪店——1克力气多少钱?》则源自其于2015年创立的一个“艺术品牌”:胡小芳。胡尹萍利用公司制度和社会既有的生产交换逻辑,以“小芳”和“胡小芳”品牌的名义,定购故乡小镇的家庭妇女们缝制的毛线织物,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小镇的经济和日常生活结构。在艺术快闪店 “1克力气多少钱?”中,那些不同尺寸的帽子和织物将通过快闪店的方式去寻找有缘人。
特别项目“Green Go Home”制造共享与链接
在画廊周北京2025年度年度晚宴暨“最佳展览奖”和“探索无界奖”颁奖现场,画廊周北京团队特别呈现由艺术家托马斯·吴(Tomas Vu)与 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支持的特别项目“Green Go Home”,年度晚宴作为该特别项目的开场,除基于项目“共享食物”的理念提供极具北京特色的饮食体验外,还在晚宴后的开幕派对特别设置包括丝网印刷、行为表演等内容,其中,画廊周北京团队委约草字头展演集团带来的综合性剧场项目《深巷流萤》。“Green Go Home”灵感部分源于历史,但更注重当下社会文化反思,其灵活的展示方式和深刻的社交性,使其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与群体的独特艺术平台。在第九届画廊周北京开幕之际,画廊周北京团队希望通过举办晚宴特别项目、论坛、艺术商店以及其他公众活动等多元内容,带动行业以及公众共同的参与,增强北京地区艺术行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