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陈光林,安徽灵璧人,1956年生。先后毕业于滁州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导师王镛做访问学者,受教于王文章、文怀沙、邵大箴、王镛等。2012年被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安徽省省长李斌聘任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2021年被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聘任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安徽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安徽省人民政府资深参事、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北京炎黄钟馗画院院长、宿州学院客座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安徽省第四、五、六、七届文代会代表、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成员,宿州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宿州市文联副主席、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宿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灵璧县政协副主席,灵璧县文联主席、灵璧县钟馗画院院长等。
应邀出任CCTV探索发现《钟馗传奇》首席艺术顾问;安徽电视台50集《宿州书画》栏目总策划;《大美宿州》百米国画长卷创作总主持;全国首届钟馗画大赛组委会、评委会常务副主任。
先后有200余幅美术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中国文化报》、《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先后五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
出版有《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陈光林》、《大家气象·陈光林作品》、《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陈光林写意钟馗》、《美术家·陈光林》、《名家精品·陈光林》、《人民艺术家·陈光林》、《华人英才·陈光林》、《钟馗绘画艺术略考》、《中国现代美术名家/陈光林画集》等。
《钟馗小妹图》186cm×96cm 2007年
陈光林钟馗画赏析
文/王镛
钟馗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捉鬼英雄。据考证,钟馗乃是殷商巫相“仲傀”的变形,甚至可以追溯到黄帝之时“性能执鬼”的门神郁垒,起源相当古老,远非始于开元年间唐玄宗之梦。不过,唐玄宗梦醒诏令吴道子画《钟馗捉鬼图》的故事,确系钟馗画的最早记载。此后,钟馗逐渐成为历代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偏爱的题材之一,更在民间信仰和民间绘画中广泛流传。在千百年流传过程中,钟馗已成为鬼魅的克星,镇宅的福神,廉洁品质的代表,人间正义的化身。
《天下谁人不识君》136cm×68cm 2024年
民间传说钟馗故里一说是陕西终南山,一说系安徽省灵璧县。清初学者金植《下不带编》说:“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可见灵璧钟馗画传统悠久,积淀深厚。而今安徽省灵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灵璧钟馗画已成为首批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光林,是钟馗画之乡灵璧钟馗画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这方沃土上致力于弘扬传承千年的钟馗文化传统。传统主要活在民间。民间钟馗文化传统是陈光林倾尽全力创作钟馗画的灵感源泉。当今社会朗朗乾坤,阳光普照,但在某些阴暗的角落仍然存在腐败现象,魑魅魍魉兴妖作怪,黎民百姓热切呼唤驱邪打鬼的英雄。在这种意义上,钟馗精神也符合时代精神。陈光林的钟馗画之所以深受公众喜爱,恐怕正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精神的需求。
《平安吉祥图》136cm×68cm 2021年
当代钟馗画之乡数百名画工创作的灵璧钟馗画大体可分为民俗、工笔、写意三种画风。陈光林曾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属于学者型画家,他的钟馗画风格主要融合了民间画的质朴精神与文人画的写意笔墨。在他的论文《钟馗绘画艺术探微》中,不仅考证了钟馗画的历史演变和艺术特色,而且提出了画家自己关于钟馗画的创作主张和审美理想。他主张融合民间绘画的夸张造型与文人画的精妙笔墨,创作出表现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钟馗形象。他特别强调“钟馗不丑”,竭力追求壮美,把钟馗塑造成名副其实的“伟丈夫”、“美髯公”。这种壮美的钟馗形象,融合了民间画的质朴真率与文人画的雅逸含蓄,是陈光林独特的创造。他笔下的钟馗身躯伟岸,相貌英武,豹头环眼,蓬发虬髯,性格刚烈,风度潇洒,尤其那双传神的眼睛,明察秋毫,睥睨一切,威严中略带幽默,冷峻中不乏温情。可以说,画家是以自己的全部学识、修养、灵性、胸襟、气质与钟馗的豪放性情和爱憎分明的品格神悟契合,在浓墨重彩中传承着文化厚度,张扬着时代精神。如此高度个性化的钟馗形象,在历代钟馗画中十分罕见。
《神威图》136cm×68cm 2024年
陈光林的钟馗画较好地运用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笔墨。他重视用墨,更重视用笔,笔是墨的骨架,墨是笔的血肉。在《当代著名画家技法经典·陈光林写意钟馗》一书中,画家自述其作画步骤的要点是“意在笔先,胸有成像,落笔果断,线条精练”,“特别是笔墨,不仅要处理好墨的层次、虚实的关系,还要见笔、见韵,依据人物结构确定笔法的变化。”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从他的大量写意钟馗画作品来看,笔迹遒劲,墨色淋漓,造型简约,神采飞扬。我发现往往在形象上愈少使用笔墨,形象就愈鲜明。画家那些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真可谓“天付劲毫”。同时,画家也提取了民间钟馗画稚拙夸张的造型元素和单纯明快的色彩对比,把民俗情趣与文人笔墨融为一体,塑造了一系列惟妙惟肖、亦庄亦谐的壮美的钟馗形象,在当代钟馗画中独具一格。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镇宅之宝》136cm×68cm 2022年
《万应神画》136cm×68cm 2017年
《镇宅之宝》136cm×68cm 2017年
《钟馗宝像》136cm×68cm 2010年
《中华神画》136×68cm 2018年
《花开盛世》
《天香》
《池塘风华》
《春回大地》
《细品墨荷》
《梅中参妙道》
《峥嵘岁月》
《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