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绣百鸟图挂饰中,鸟儿栖息在荔枝树上。受访者供图
这件广绣作品构图饱满,针工严谨,针法多样。色彩清秀淡雅,色系过渡相对柔和。整体图案表现出自然界的繁荣祥和,鸟儿栖息在荔枝树和鲜花之间,非常热闹,既刻画了自然界生物的和谐生活,也有对幸福生活充满期盼的含义。
“这幅作品是一位收藏家从美国竞买回来的,又转手卖给了我。”王恒以前认为广绣作品都是大红大绿的,但这件广绣百鸟图挂饰颠覆了他的看法,“花鸟的刺绣非常逼真生动,特别是鸟雀的羽毛针工非常精细”。
谭展鹏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他和母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创作出众多荔枝广绣作品,包括《荔香浓》《挂绿蝉鸣》《吉荔图》等,用艺术将荔枝带向全世界。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了上述两幅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作品背后的历史渊源。“以前形容广绣的色彩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威彩、淡彩,其中威彩的颜色非常强烈。时间久了褪色后,呈现出奶茶色,当中的荔枝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分辨出来。”
数百年前,外国人漂洋过海来到广州这个通商口岸。“他们很向往这里的生活,也希望把这里的东西带回去给家人看看。荔枝作为本地特产,当时较为小众,而航海之路动辄耗时几个月或者几年,将鲜果带回家并不现实,所以他们便买下了荔枝绣品。”谭展鹏说,荔枝成为了广东的一种文化符号,被应用到衣服、披肩、屏风等之中,被传播到海外。
广州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也佐证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