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润古轩记:半颗印里的时光密码

润古轩记:半颗印里的时光密码

2025-08-27 11:0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杭州临安天目山,层峦叠翠,怀抱着一个古老村庄一都村。秋日金风过谷,枫柿如霞似火,正应“枫柿成林,秋时红叶满目”之景。穿村而过的千年古道,蜿蜒于东西天目山之间,村名原为俞家,后改“一都”,村名之变也烙印了历史变迁——元世祖忽必烈设“都”制之初,於潜县划二十三都,此村凭其扼守天目山古道咽喉、商贸辐辏之枢要地位,而荣列“都首”。

图片

村中心傲立之“半颗印”古宅,白墙黛瓦,重檐深庭,乃清末举人、杏林世家俞祖达于道光末年(约1845-1850)所建。占地三百余方,两层砖木,中西合璧,正门尖顶橘红,雕“龙子戏球”,伴“双狮回望”,气象威严;底层半圆窗饰显罗马遗风,显房主沪上行医之阅历。檐下青砖叠涩,墨绘清雅。其形制为传统“一颗印”民居的简化版,因省却南向耳房,改“三间四耳”为“三间两耳”,呈不对称格局,故名“半颗印”,既显主人财力所限,亦见其谦和虚怀。古宅历尽沧桑,土改时易主,鼎盛时杂居七八户人家。抗战时曾庇护过抗日将士,建国初期又成《李时珍》、《孟丽君》等电影外景地,谢晋、秦怡、赵丹、王文娟等著名影人曾驻足采风。2013年、2019年先后晋升为临安、杭州市级文保单位。

图片

图片

时光流转至2018年,古宅日渐倾颓。一位名为徐健人、字慢来的中年人,深为古宅倾迷,流连忘返。慢来虽非本村人,却是俞家女婿,作为收藏家、文化达人,曾获首届“文化新浙商”十杰,《中国商人》封面人物,他爱人及屋,毅然请缨,欲以一己之力加以修缮复原,再焕生机。

图片

图片

慢来自幼痴画、善漆艺,尤精收藏。九十年代初,当世人对良渚文明尚懵懂时,他已慧眼独具,倾力搜罗散落民间的良渚黑陶,实乃奇人。

对古宅的修缮改造,慢来酝酿已久。自1998年起心动念至2021年竣工,耗资六百万,恪守“修旧如旧”,加固复原主体。其匠心独运处在于外围拓展,引西关源水入天井,经“净手池”汇入新辟“外天井”;于南耳房旧址筑凉亭连廊,补足“半颗印”之缺,使之在形制上涅槃为“一颗印”。内井藏风聚气,外井沟通天地,古宅肌理终得圆满。

图片

图片

改造后的古宅,一楼中堂仍为雅集之所,上下设客房与茶憩空间。最夺目处是二楼中堂正对的宏阔展区,陈列着慢来毕生挚爱——稀世珍品良渚黑陶及临安鸡血石雕。其中“百子闹春”鸡血石摆件,2010年央视《寻宝》临安行中,甫一亮相即引轰动,荣膺“临安民间国宝”之殊荣。

图片

古宅现名“润古轩”,此名承袭自慢来早年所创、曾获中国首批五星茶楼殊荣的临安润古轩茶楼。如今的润古轩,设客房十间,虽貌类民宿,其内核更似博物馆,深藏慢来的文化梦想。而“润古轩”之名,精髓更在同步落户的“润古品鉴”横匾四字,在于一古、一品、一鉴,皆在岁月及人文的温润之中。

图片

图片

古者,是时光的沉淀。无论是这历经沧桑的老宅,还是承载五千年印记的良渚黑陶,与时光对话的行者,终将在它的温婉里寻得内心的宁静和澄澈。因古而润泽,为古而求索,得古而欣悦,此已成慢来生命的全部意义。此乃一“古”之道!

图片

品者,乃品茗之雅。润古轩背枕群山,云深雾绕处,自有茶园三百余亩。山峦如屏作椅背,茶园环抱成椅座,势若太师抱月,形如坐佛参天。火山岩积淀,沃土含矿,最宜茶蓬。山涧生雾,林壑长岚,虽无泉溉,却得天地灵润。润古奇茗,汲万物精华而生!主人慢来,辟此野园,树润古茶名,以独一味之清芬,恭候四海知音。此乃“一品”之境!

图片

鉴者,为鉴宝之慧。九十年代初,良渚遗址荒草萋萋,其地所出黑陶,散落民间,视同敝履。唯青年慢来慧眼独具,倾囊奔走,尽数收罗。集顶级黑陶文物十余,总量逾二百件,蔚为大观。良渚黑陶,以其薄胎规整的造型、乌亮的光泽、精巧的刻纹,成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器型有鼎、甗、盘、簋、瓮、罐、贯耳壶、宽把杯、三足盉等,不仅是生活器具,更承载了良渚社会的技术智慧、信仰体系与等级制度,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物证。润古轩良渚黑陶藏品的完整性与高等级,堪与良渚博物馆比肩,并得国家博物馆专家首肯。此乃“一鉴”之功!

图片

图片

慢来之愿景,是让润古轩渐渐褪去民宿外衣,羽化为真正的古陶瓷博物馆。2025年金秋,世界第五届生物圈大会将在天目山召开,这片被举世瞩目的古老山麓,正呼唤与之辉映的文化地标。而深藏于古宅肌理之中,氤氲着千年茶香、回荡着良渚陶韵的润古轩,恰是那一束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幢古宅砖木的重构、器物的归藏,更是天目山千年文脉在当代的深情吐纳与璀璨新生。

天目山泉为东苕溪源头,曾哺育了五千年良渚文明最初的曙光。如今,承载着文明密码的良渚黑陶,在岁月流转后,又重回天目山怀抱,这绝非简单轮回,而是穿透岁月和风雨冥冥中注定的约定和缘分,于润古轩浓郁的乡愁里得以释怀和圆满。半颗古印,终成润泽古今的文化殿堂;一介情怀,已化作连接永恒的精神印记。半颗印中的时光密语,许是漂泊者历尽天涯的终极归处——千帆过尽,终见青山如故,宅印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图片

图片

图片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