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戴在头上的花艺符号:从花艺世界杯冠军的头饰创作中,看鲜花、文化与技艺的交融

戴在头上的花艺符号:从花艺世界杯冠军的头饰创作中,看鲜花、文化与技艺的交融

2025-09-22 11:5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为什么我们愿意将花卉戴在头上、披在肩上,或是装饰在身上?

这不是偶然——人体花饰,同时满足了感官的愉悦、社会属性需求和文化的记忆。

生物与演化的层面很直白:花卉的颜色、对称性和气味(鲜花),容易触发我们的审美偏好与情绪反应(视觉/嗅觉),这些感知与早期人类对食物资源、季节及健康信号的注意力选择机制相契合,此外,那些鲜明却难以长久保存的花饰,亦可能呈现为一种“代价信号”,向外界展示佩戴者的资源与社会身份。

在文化层面上,则把这些偏好制度化和仪式化: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人体花饰传统——花簪、钗、花钿、步摇和唐宋宫廷的鲜花与金银装饰,以及少数民族的节庆头饰,均把植物或仿花卉材质,作为礼仪身份与美学的载体。

类似的,欧洲也有着深厚的,以花为标识的民俗谱系——五月节与女王头花、婚礼花冠(wianek)、肩部装饰、乡村节庆的花环等等,以及维多利亚时代将花语制度化的习俗,亦将花饰固化为身份、节庆祝福与生命周期性仪式的一部分。

再加之农业与园艺技术的演进和交流,使得人体花卉饰品一定程度上,亦成为审美品味和格调的象征。

2025荷兰海牙··花艺世界杯-任务5冠军作品-舞台摄影图

现代时装与舞台艺术,则把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抽象、技术化(通过金属、合成纤维与结构化架构重塑“花冠”),使其既保留感官与象征功能,又服务于视觉传播与商业化的审美。

因此,以头部、肩部、襟部,及腕部等等为代表的人体花饰,同时满足了感官愉悦、社会识别、仪式归属与格调展示等多重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代花艺在竞赛与舞台上反复回到“可佩戴花艺”这一古老而富有张力的花艺表达形式。

2025届花艺世界杯大赛中的任务5 ,要求选手以荷兰服装师Iris 的高级时装作为启发,90 分钟内完成头部花艺装饰,既要呈现匹配风格,也须保证可佩戴性、耐久性等技术要求。

该届冠军(波兰)在 Task 5 作品上拿下全场最高分,既是对题意的精准阐释,也是对流行文化、技法创意与舞台呈现的良好理解和把控。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