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不是很熟悉也不是很陌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仍旧充满神秘、神奇和神圣。
5月23日中午过后,我们一行五人从瓯海区府2号门出发,秦老师沾着墨香的双手把握方向盘,车上装着她新鲜出炉的《从故乡出发的温暖》,去景宁以文会友。我们回来没几天,瓯海区作协主办了“文学与故乡的心灵抵达——秦益辉散文集《从故乡出发的温暖》”品读会,同车的瓯海作协副秘书长章忠建出席并作点评。
五人欢歌笑语,聊到兴奋,瓯海作协周建勇副主席从贴身皮夹抽出“闺蜜”合照,甜滋滋的分享那张“大头帖”的“秘密”,石薇均和我不约而同提议他以“皮夹里的爱”做为本次采风作业第一命题,不久周主席《皮夹里的爱》就现身景宁隔壁邻居泰顺作家协会公号。
一到住地,景宁作协周树根主席立马带我们去景宁城市展览馆。展览开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唯一畲族自治县的“唯一”关爱,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景宁作为基层工作联系点,第一次到景宁调研是2002年11月25日,是他任省委书记的第四天,景宁是他履新浙江调研的第一个县,双后岗是他调研的第一个村,双后岗展馆取名“进村调研第一站”。景宁建县20年、30年、40年总书记都有贺信和回信。建县20周年贺信:“我们坚信,勤劳、勇敢、质朴、智慧的景宁人民,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晚,召开《畲乡文艺》和《瓯海》两刊联盟座谈会。话说两刊相和,其实我们早已两情相悦,因为景宁和温州原本就属于那种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人相亲的亲戚关系,景宁最高峰上山头和温州最高峰白云尖同属洞宫山脉。一条瓯江将景宁和温州紧紧相连,“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温州百姓“大水缸”珊溪水库建于飞云主干,而飞云江的源头就在我们这次要去的景宁县南部的景南乡。
座谈会接近尾声,高上兴从杭州赶到,他本科毕业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现就职浙江省文学馆,作为浙江首批文化特派员下派老家景宁的大均乡,他以“本地茄子本地栽”的栽培理念“种”文化,以传统的内容和现代的手段梳理大均文脉,他以文学家的史家思维,编撰了大均李氏“一门三进士”李琮、李璋、李錞年谱。他主持建成全国首个畲族文学和文献数据库,让中国“畲乡之窗”大均村成为首个村级文学地标纳入中国文学版图,首创少数民族区域乡村文化搭上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快车道的直通车。
24日上午两地文友乘大巴前往“云上天池”。上标湖裹着淡淡的青纱,“懵懂”少女般含情脉脉。 湖边一片黄灿灿的金鸡菊,缭绕间平添一瞥惊鸿,大家纷纷抢拍,原来是几只蝴蝶仙子金菊额头舞翩跹,吻着花蕊轻轻呢喃……湖上少女情,湖边“蝶恋花”,我们也知趣的悄然离去,不再打搅她们宁静的甜蜜。
转身就遇人间烟火,湖边空地上有村民晾晒蕨菜和山笋,有村民燃烧一种灌木沥灰成汤,然后浸泡糯米,作出畲乡独有味道的端午“黄金粽”。
蕨菜和山笋则是用来做咸菜,在景宁咸菜是有“咸”有“闲”的贵气“贤”菜,景宁人颇具仪式感的把咸菜摆成盛宴,硬是吃出“下午茶”的味道。每种咸菜的腌制都有精心编排的严格程序,每道咸菜都有一段藏在秘罐里“盐”与“菜”的相濡以沫,写出“盐”情小说的短篇、中篇和长篇……
中午入住白云度假山庄,时尚的老板娘孙小慧是温州龙湾永强五甲人,随做不锈钢生意的先生到景宁已20多年,她开了包括白云度假山庄在内的畲耕公社民宿客栈、望东垟高山湿地度假中心、云天湖、观澜山舍、云中驿避暑山庄等六家民宿,避暑旺季一床难求。她还用“畲耕公社”平台别出心裁开启了“土鸡预养计划”,消费者认养一只土鸡,每月收获30枚鸡蛋,年底一只土鸡抱回家。孙小慧先生生意成功,儿子成家立业,本可安逸舒适,但她却每天忙忙碌碌,打理民宿兴致勃勃,“畲耕”生意红红火火,她是典型的持家、顾家闲不住的温州女人。说到温州女人,“阳光文创”编辑部也有一位在温州打拼30多年的女人杨丽媛(雪莲),人生坎坷,她却把日子过得有诗有远方,不愧七里村的“杨门女将”。
下午,访谒心仪已久的望东垟高山湿地。温州瓯海辖区也有一块比杭州“西溪湿地”还要大的“三垟湿地”,瓯海作协周胜春主席就以“三垟湿地”30多种代表植物出版了图文并貌的散文集《湿地植物物语》。望东垟湿地是省内第一块高山湿地,在华东地区也有高山湿地“老大”的地位,景宁是块安宁的土地,望东垟湿地则是景宁最安宁的地方,它安宁的养育着1400多种湿地植物,新发现的植物命名都会宣誓景宁“主权”,如景宁晚樱、景宁青冈等,为展示湿地动植物的丰富多样,在上标村风水垟林区专门开办了展陈200多种动植物标本的望东垟科普馆。
湿地植物我们不可能全见,就是部分见到也不认识,我们很幸运的有一位随队权威“植”导,他指点我们认识了伞下精灵“一把伞南星”和山中佳人“粉团蔷薇”,他就是景宁县文联任孟春主席。
任主席是位植物“发烧友”,是他在梅岐乡炉西源发现长柄车前蕨,刷新了浙江物种纪录,他痴迷植物,连个人公号都名为“植物者的告白”,设置了有“水”有“云”有“山”又有“月”的文言体《沄岄集》,增一字则繁减一字则简的洗练,读来静心安神。
任主席出身书香门第,他父亲任一文是景宁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嗜书如命勤奋好学,“阳光文创”2025年6月17日柳育谈老师在《坚持就是胜利——我的自考之路》文中回忆:“任老师曾因临近退休还参加本科论文答辩,令大学教授都惊叹不已。” 先生耗六年之时,遍步景宁全境行政村,著述《景宁土话》,填补景宁方言研究空白,获2015年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立项。父亲言传身教,子女们各个出息,任一文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子女们都遗传父辈的文学基因著书立说,这次景南采风的就有《春风惜雨》作者任惜春,惜春和孟春一双文学姐弟俩。采风队伍中还有一对文学姐妹花,叶建凤(叶汩)和叶健莉(青荷),姐妹俩都是灵魂含香的女子,和雪莲、 茶遇 、山泉等组成“五朵金花”编辑部,把“阳光文创”打理的“有如一阵来自远古的风,吹过历史的旷野,在畲乡本土深深扎根、拔节生长”。
“阳光文创”明朗的畲乡山水秘境天然的“生态文学”气质,注重“野外作业”,重回乡野感悟自然,用身体写作,用语象传情,以行者的步履丈量家乡故土。叶发忠的“大地”系列散文,横向覆盖大地乡6个行政村,综向则穿越历史隧道探寻一个个小村庄的前世今生。伴随社会变迁,一些村庄难躲消亡命运,叶发忠的乡志散文,拴住乡情留住乡魂,以文学的名义为景宁唯一畲族自治县这棵“独苗”传着“宗”接着“代”。
聚拢“阳光文创”平台的文友们,除任惜春任孟春姐弟和叶建凤叶健莉姐妹外,还有刘德荣、刘仪兄弟,张建华、 张黎明父女,李方同、吴宝珠,周家苗 、柳丽玲夫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畲乡家庭文学生态中温馨的家庭家族魅力。包括这次参加景南采风的丽水作协吴小东副主席和儿子吴承骏也是一对父子文友。吴主席操持了“同读一本书、同写一个主题、同看一部电影”的多个家庭共读的“小书豆”读书会,亲子研学足迹遍布丽水八县一区,高品质的亲子研学,使得“小书豆”的小书生们学有所获,吴承骏小学毕业时就出版了八万字的《少年游》。区域文学版图中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文学生态圈,汩汩流淌的家庭文学“小溪”乃文学江河的不尽源流。
25号上午,攀登景宁最高峰上山头,上山头以高著称,以花为媚。临近山口有淅淅沥沥的雨丝,不禁想起我在2025年5月10号的《温州日报》文化周刊上看到丽水诗人娄卫高(流泉)老师在《在海经樱花园》中写的雨中赏樱——
即便遭逢一场蚀骨的春天的冷雨
也未能冲淡我们的执念
我们照常走进雨中
在一朵朵樱花的背面,去参透
那些樱花一样的脸,以及深藏在时光夹缝中的
每一片花语……
我们通感着“海”经樱花和“云”中杜鹃的雨中邂逅,有幸与流泉老师同行,“参透那些杜鹃一样的脸”,品读深藏在时光夹缝中的每一片“杜鹃”花语……。
杜鹃依山而立,山风裹着零散的幽香丝丝入肺。杜鹃花若隐若现的娇羞,如同繁华散场遗落的清高,留守的花枝好似念叨今春未尽的絮语,发出明年约会的暗号。
沿着杜鹃花语拾阶而上,登上1689米的畲乡之巅,没有倦意,也没怎么雀跃,或三五合影,或扶栏远眺,置身景宁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脚踏云海仰叩苍穹。绝顶之上的花事十分的“太极”,邂逅景宁陈氏小架太极拳协会,行云流水的太极拳韵,刚柔并济与林山云海遥相呼应。巍巍畲乡之巅,有如两军“会师”般欢腾,摄影师们长枪短炮加无人机,争相留住畲乡之巅大“团”聚的壮观,景南乡党委张建妙书记在自己的“山头”上指挥着一伙外乡人“规范”摆拍,他一定期盼这些外乡人留声留影留住心,像他一样爱上他的景南。
景宁返温,捧读周树根主席的手签赠著,他用《山水梓桑情》读故乡,我用《山水梓桑情》读“树根”,读英川汉子柔情似水的文学情怀,读风骨文人“树”高千尺的精神“根”系。周主席在“乡村五题”中写古村、写梯田、写美食、写山水,写古树:“站着就成了一棵树”,“千百年的站着就成了一棵古树”。
景宁的“树根”们,一直都“站”着书写,书写家乡的山,书写家乡的水,书写家乡的一草一木,书写家乡的父老乡亲,书写家乡的古道古屋,书写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她)们不竭的书写源泉,来自灵魂深处那块“宁”净的心灵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