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款胭脂红釉罐(广东省博物馆藏)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时期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
由于这种红料从欧洲传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女子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
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
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乾隆帝命人将十件康熙、雍正款画珐琅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官员仿制这些器物并落“乾隆年制”款识。于是,粤海关官员将器物画样后,把样稿交由法国及广州本地制作。
制作完成后,十件提档器物及制作的器物被送回宫廷。此花篮即为法国依据粤海关样稿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