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张飙先生的“院士书法”,突破了传统书法“抄录文本”的浅层范式,以“量身定制”的创作逻辑,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与书法艺术的语言深度耦合。其中,诗词内容作为精神表达的“第一载体”,绝非泛泛而谈的赞美,而是基于对院士群体“一人一貌、一魂一境”的深度解构,凝练出的“文字肖像”,为后续书法形式的创作奠定了“精神锚点”,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表达的精准对接。
一、诗词内容:量身定制的“科学家精神文字肖像”
人体工程学强调“精准适配”,张飙先生的院士诗词创作,正是以“深度调研”为基础,以“精神提炼”为核心,为每位院士打造专属的“文字肖像”,让诗词成为科学家精神的“具象化符号”。这种“定制化”并非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对院士学术生涯、精神特质、人生境界的高度凝练,使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涵。
(一)锚定学术贡献:让诗词成为“科研成就的凝练注脚”
张飙先生的诗词创作,首要的“适配点”便是院士的核心学术贡献。他并非停留在“攻克难题、取得突破”的泛泛表述,而是深入研究院士的研究领域、技术路径乃至行业影响,用极具画面感的诗句,将抽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字意象。例如,为我国航天领域院士创作时,他没有简单提及“航天工程”,而是以“星河拓路箭穿云,北斗巡天织锦纹”的诗句,既勾勒出火箭升空、卫星组网的壮阔场景,又暗合院士团队在航天测控、卫星导航领域的关键贡献,让读者通过诗句,直观感受到“航天报国”的硬核实力;为材料科学领域院士题诗时,他写下“炉火纯青熔百炼,纤丝万缕织新篇”,既点出材料研发中“高温冶炼、精细加工”的技术特点,又以“熔百炼”“织新篇”隐喻院士团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历程,让诗词成为院士学术成就的“诗意注脚”。这种对学术贡献的精准锚定,使诗词避免了“千人一面”的空泛赞美,让科学家精神的“专业性”通过文字得以凸显。

(二)勾勒人生轨迹:让诗词成为“科研人生的生动剪影”
科学家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蕴含在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抉择中。张飙先生的诗词创作,深刻把握这一特质,通过勾勒院士的人生关键节点,展现其精神成长的轨迹,让诗词成为“科研人生的生动剪影”。他曾为一位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核物理研究的院士写下“负笈西洲探物理,归帆东土铸国器”,短短两句,既概括了院士“海外求学、归国报国”的人生选择,又以“探物理”“铸国器”的对比,凸显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家国情怀;为一位扎根西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院士题诗时,他以“陇原沃土埋忠骨,稻菽千重映笑颜”的诗句,描绘出院士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带领农民培育良种的场景,用“埋忠骨”体现其扎根基层的奉献,用“映笑颜”展现其看到丰收时的欣慰,让读者从诗句中,读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这种对人生轨迹的勾勒,使诗词不再是冰冷的赞美,而是充满温度的叙事,让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性”通过文字得以传递。
(三)捕捉个性特质:让诗词成为“科学家品格的鲜活写照”
每位院士的精神特质,都与其个性品格紧密相连——有的严谨细致,有的豪迈洒脱,有的沉静内敛。张飙先生的诗词创作,注重捕捉这种“个性化”的精神内核,让诗词成为“科学家品格的鲜活写照”。他为一位以严谨著称、在基础科学领域深耕数十年的院士写下“案前卷帙堆千册,笔下春秋证万端”,通过“卷帙堆千册”的细节,展现院士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一位性格爽朗、擅长技术转化的院士题诗时,他写下“谈笑间解千般结,风云里拓万条路”,以“谈笑间”“风云里”的生动表述,凸显院士乐观豁达、敢闯敢试的品格;为一位默默奉献、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院士创作时,他用“深藏功与名,潜心耕绿野”的诗句,展现其淡泊名利、专注科研的内敛特质。这种对个性特质的精准捕捉,使每首诗词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精神画像,让科学家精神的“丰富性”通过文字得以呈现,也为后续书法创作中“笔墨语言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核心依据——严谨的院士适配规整的楷书,洒脱的院士适配灵动的行草,内敛的院士适配沉厚的篆隶,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深度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