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张飙先生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创作的诗句“苍穹万里布烽烟,欲保和平预警先。自主创新强国梦,一机呼啸震长天”,以四句二十八字的凝练篇幅,构建起一幅兼具战略格局与精神力量的“预警机报国图”。诗句不仅是对王小谟院士团队科研成就的精准概括,更成为书法创作的“精神脚本”,使笔墨语言与科学精神深度共振,让“自主创新、保家卫国”的情怀通过文字与线条的双重表达,直抵人心。

一、诗句解析:以诗为笔,绘就预警机报国的精神图谱
这首七言绝句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律逻辑,每一句都紧扣预警机的战略价值与王小谟院士的精神特质,层层递进地勾勒出“为何研、如何研、为何战、战何果”的完整叙事,成为科学家精神的“诗意载体”。
(一)“起句”破题:以“苍穹万里布烽烟”立战略之境
“苍穹万里布烽烟”一句,开篇即跳出具体的科研细节,将视野拉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苍穹万里”以宏大的空间意象,描绘出我国广袤的领空疆域,既点出预警机“守护长空”的职责场景,也暗含“国土辽阔,更需坚实防务”的现实需求;“布烽烟”则化用古代“烽火传警”的军事意象,将现代预警机的“空情监测、早期预警”功能与传统国防智慧相勾连,既赋予科技装备以历史厚重感,又以“烽烟”的警示意味,凸显研发预警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下,领空安全如同“烽火防线”,容不得丝毫懈怠。这句诗为整首作品奠定了“家国情怀”的基调,让读者瞬间理解,王小谟院士团队的研发工作,并非单纯的技术攻关,而是“为国筑盾”的战略行动。
(二)“承句”立论:以“欲保和平预警先”明研发之核
“欲保和平预警先”承接首句的战略背景,直接点出预警机的核心价值——“以预警求和平”。“欲保和平”是研发的根本目标,点明王小谟院士团队的科研初心:所有技术突破的最终指向,都是为了守护国家和平、人民安宁,而非单纯的技术竞争;“预警先”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精准概括了预警机在现代空战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为“空中指挥所”,预警机能够提前发现敌方目标、引导己方作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装备。这句诗既回应了首句“布烽烟”的安全焦虑,又给出了“预警先”的解决方案,清晰展现了“问题-对策”的逻辑链条,让读者理解:研发预警机,是“以科技手段守护和平”的理性选择,是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防务线上”的责任担当。
(三)“转句”显志:以“自主创新强国梦”铸精神之魂
“自主创新强国梦”一句,从“事”转向“人”,从“装备功能”深入到“科研精神”,成为整首诗的“精神内核”。“自主创新”四字,直指预警机研发历程中的核心挑战——在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基础薄弱的双重困境下,王小谟院士团队拒绝“引进仿制”的捷径,坚持“自主可控”的道路,攻克了雷达探测、数据融合、系统集成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实现了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强国梦”则将个人科研追求与国家发展愿景相融合,点明王小谟院士团队的研发动力,不仅源于对技术的执着,更源于对“科技强国”的信念——预警机的突破,不仅是一项装备的成功,更是我国国防科技实力提升的象征,是“强国梦”在国防领域的生动实践。这句诗让科学家精神从“具体行动”升华为“价值追求”,凸显了“自主创新、爱国奉献”的时代特质。
(四)“合句”传神:以“一机呼啸震长天”展成果之威
“一机呼啸震长天”作为结句,以极具画面感与力量感的意象,展现了预警机研发成功的辉煌成果与战略威慑力。“一机呼啸”以动态的听觉与视觉意象,描绘出预警机升空时的磅礴气势——引擎轰鸣如“呼啸”,机身划破长空如“利剑出鞘”,让冰冷的科技装备拥有了“生命感”;“震长天”则从“影响范围”与“精神震慑”两个维度升华主题:一方面,“震长天”意味着预警机的探测范围覆盖广阔领空,实现了对“长空”的有效管控;另一方面,“震”字暗含“震慑宵小、守护和平”的意味,彰显了我国国防科技实力提升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话语权。这句诗既是对研发成果的礼赞,也是对王小谟院士团队“为国铸盾”功绩的最高肯定,让整首诗在豪迈壮阔的意境中收尾,余韵悠长。
二、书法适配:以笔为剑,传递自主创新的豪迈之气
诗句的“豪迈之魂”,必然要求书法的“刚劲之形”。在书写这首诗时,书法语言需与诗句意境深度适配,通过字体选择、线条质感、章法布局的精准设计,将“保家卫国、自主创新”的精神转化为可视觉感知的笔墨力量。
(一)字体选择:以行草为基,融篆隶之劲
考虑到诗句“铿锵有力、豪迈壮阔”的特质,书法创作宜以行草为主体风格,同时融入篆隶的厚重感。行草的“灵动洒脱”能够呼应“一机呼啸震长天”的动态意境,使笔画的连贯流动如预警机划破长空的轨迹;而篆隶的“横平竖直、线条沉厚”则可强化“自主创新强国梦”的坚定信念,让每一笔都如“筑牢国防根基”般扎实有力。例如,书写“苍穹万里”“震长天”等词时,可采用行草的连笔技法,使字体舒展开阔,展现“长空万里”的空间感;而书写“自主创新”“预警先”等关键词时,则可适当融入篆隶的方笔与顿笔,让线条更具“力量感”,象征“攻克技术难关”的坚韧不拔,实现“动与静、刚与柔”的平衡。
(二)线条质感:以“力透纸背”显精神力度
线条是书法的“灵魂”,也是传递精神的关键载体。书写这首诗时,线条需追求“力透纸背”的质感——起笔时可稍重,如“预警机起飞时的沉稳蓄力”;行笔时保持中锋用笔,使线条均匀饱满,如“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坚定前行”;收笔时或顿笔凝重,或露锋洒脱,如“攻克难关后的豪迈与释然”。例如,书写“布烽烟”的“烽”字,可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模拟“烽火燃烧”的动态;书写“震长天”的“震”字,可加重竖画的力度,使其如“惊雷落地”般极具冲击力。这种“有力度、有节奏”的线条,能够让读者从笔墨中感受到王小谟院士团队“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实现“视觉感受”与“精神共鸣”的统一。

(三)章法布局:以“开阔疏朗”衬战略格局
章法布局需呼应诗句“苍穹万里”的宏大意境,采用“开阔疏朗”的整体风格。落款可置于右侧或下方,避免占用过多空间,让主体诗句拥有“舒展的呼吸感”,如“预警机翱翔的长空”般开阔;字距与行距可适当放宽,既体现“战略从容”,又让每一句诗的意境得以独立呈现,同时通过字的大小变化,突出“自主创新”“震长天”等关键词——例如,将“自主创新”四字写得稍大且厚重,凸显其核心地位;将“震长天”三字写得舒展洒脱,强化其豪迈气势。这种布局既符合传统书法的审美规范,又通过“空间设计”传递出“大国重器、战略从容”的气质,让书法作品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的完美融合体。
从诗句的“精神叙事”到书法的“笔墨表达”,张飙先生的创作实现了“内容-形式-精神”的三重统一。这首诗与对应的书法作品,不仅是对王小谟院士个人功绩的礼赞,更成为“科技报国、自主创新”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让更多人通过笔墨,读懂科学家“以身许国、以技强国”的崇高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