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如何保持创作中的新鲜感(组图)

如何保持创作中的新鲜感(组图)

2021-02-03 11:23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艺术家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其得以创新的内在原因。客观是千变万化的,是多样统一的,主观的目的就是让美的更美,独特的更独特,多样的更多样,统一的更统一。

创新路径很多,逆向思维是其中一种。有时对常规思维模式辩证的思索,偶尔的偏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新鲜,从而开拓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思维视野。较之于顺势而为的安全舒适,逆势而上的风险系数最高,那些举一生之力抱着拓展愿景而去的艺术家,在危机潜伏的夹缝中求生存,待峰回路转则鲜活耀眼,令人惊叹不已。

如何保持创作中的新鲜感?敢于摒弃教科书里的条条框框是经验之一。本期邀请厦门大学教授潘丰泉分享其研究和体会。

反其道而行的个性化语言

文/潘丰泉(厦门大学教授)

自家阳台的绿植盆栽长势如何,平时很少关注到。去年初疫情期间在家,刚好有闲暇做些平时不太做的事。索性拿起剪刀,对那些已经衰败得“锈迹斑斑”的叶子和枝杈,咯咯几下剪断除尽。一是,每日面对它有碍观瞻;二是,来自于民间普遍看法,认为绿色本身是一种朝气和希望的象征,洋溢着令生命昂扬向上的生机和力量,一俟枝杈垂下叶子枯黄,得抓紧修剪,不然就拂了世间寄寓的美意。

逆向思维中的创新元素

无人会喜欢枯萎凋谢的叶子,画者亦然。但有意思是,人们不喜欢枯枝落叶,却能接受和欣赏画作里出现的同样细节,比如从中唐边鸾的《梅花山茶雪雀图》,到宋人林椿《果熟来禽图》佚名《枇杷山鸟图》等,这是一条以折枝工笔花鸟画为创作取向的路子,画家们采用细致笔法描绘枯枝残叶,给纤毫毕现的工笔画面添上萧条寂落之味。再如现代工笔花鸟画大家陈之佛的《秋塘露冷》,将荷叶的残缺破洞细节点缀得恰到好处,耐人寻味,直抵人的心境。

南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   绢本  26.9×2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人会不解,将这看似不入眼或不合常理纳于笔下,似乎背离了世俗对赏心悦目的追求。其实,这是他们对艺术家有反常理的探索精神缺乏了解导致的,艺术家的逆向思维,可助力形式上迥异的表现,使逆向思维成为某些创作的独特元素,如同上述的由中唐至宋代,工笔画家们倾心尽力打造残枝败叶的细枝末节,在一片翠绿娇嫩的叶面上洒些赭石色或土黄色,不厌其烦地渲染那些被虫子咬噬后的漏孔,和风吹日晒后的裂痕,一旦处理得巧妙,可化腐朽为新奇,使原本生活中毫无价值的东西,因另类的角度细心捕捉,恰到好处的衬托点缀,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增添不可言说的艺术美感。谁会拒绝这美丽中带出的些许沧桑?

宋词里,豪情万丈者非苏轼莫属,除表现崇高境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让人汹涌澎湃激情四射之外,他也善于巧妙地从清寒萧条处捕捉另一种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池萍碎”“花褪残红青杏小”等等,词意中透出的碎、散、漏、残,相对于通常圆、整、满、齐的标准,有些不入世俗,却是历代文人墨客最痴情处,他们“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有别于宏大场面的铺洒,是从反其道行之去寻求变异,体现了美学的多样性。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