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古人爱橘 藏于书画之中(组图)

古人爱橘 藏于书画之中(组图)

2021-02-18 13:38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橘,也称“桔”,无论取其偏旁或是谐音,都可使人联想到“吉”,往往有“大吉(桔)大利”之意,恰是古往今来秋冬应季的吉祥节礼。

古人爱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有借橘托物言志的典故:诸如我们早已熟知的“晏子使楚”中有关橘树栽在淮南就是橘,而栽在淮北却变成了枳的“南橘北枳”的故事;或是真正将“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推至高峰的屈原的《橘颂》,通过对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的描写,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从而表达出“横而不流”“淑离不淫”的高风亮节,与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的坚毅。

虽然涉及到“橘”的古代书画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我们仍能从中领略到所承载的美好愿景,我们也期待这样一期“大吉(桔)大利”的专题,能够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为所有读者朋友送上最诚挚的新春祝福。

1 (1)

【东晋】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约1700年前,王羲之得到一批不错的橘子。橘子是霜降前采摘的,据说霜降后橘子会更好吃,所以摘得并不多。王羲之随即为朋友送去300枚,并附上一张“便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那些橘子大约都落了肚,而王羲之这短短一纸书信却被有心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平安何如奉橘帖》。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写的两封信,《奉橘》原是《何如》帖尾附书。流传过程中,《平安》失去最后两行,《奉橘》则逐渐独立,三帖在明末合裱成卷,并从他处移配来欧阳修、韩琦、蔡襄等人的题跋。三帖皆属唐人双钩廓填,卷上押署一并摹出,并以细线勾勒出纸幅残损痕迹,显示钩摹时忠于原迹的态度,也可就此推想这些书迹大都保留了王羲之原迹的本来面貌。这是海内外屈指可数的几件王羲之唐摹本之一,摹写质量比大家更为熟知的《快雪时晴帖》要好,牵丝映带处锋毫毕现,可见书圣糅合快慢、方圆、提按变化的高超笔法。可能因书风早晚之别,或书写心理状态的影响,《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初月帖》与《孔侍中帖》用笔较快速,字的粗细大小变化较复杂,摹写者常用较为枯淡的墨线描写因快速用笔而产生的飞白笔触。《平安何如奉橘帖》的用笔较稳、枯笔较少,但偶尔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用意,如《何如帖》第二行“迟”字,就留下了明显的淡墨描痕,即是有意模拟原迹的运笔。全帖字形富大小、偃仰、开合、攲正之变,无一雷同又互相衬托,展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此卷本幅及前隔水三段均为云凤纹,后隔水三段及拖尾上,除了清宫鉴藏宝玺,有多方宋元明清时流传印记。幅上“李玮图书”印属宋仁宗驸马李玮,米芾曾在李氏处观赏。至于宋高宗的乾卦与三方绍兴印、高宗吴皇后三印、王寿衍的“三槐之裔”印等,真伪尚待商榷。明代递传于项元汴之手,1619年张觐宸以三百金从项元汴处购得。清初归张孝思、笪重光,最后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如以李玮收藏为上限,追溯起来,此卷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无论就其对王羲之书法典型风貌的保存,或印证南朝至唐代鉴赏与摹拓王羲之书迹的历史,都有无比珍贵的价值。

21世纪以来,《平安何如奉橘帖》仅展出过三次:200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晋唐法书名迹特展”,破天荒地同时展出了包括《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远宦帖》《定武兰亭真本》《集字圣教序》在内的五大王羲之名作。此后,《平安何如奉橘帖》又分别于2011年、2018年有过短暂展出。2021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最新一季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书法导赏”中,我们将再度与之相遇。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