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开幕(图)

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开幕(图)

2021-09-14 11:43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9月7日-12月31日,“从馆藏出发:时代质感——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1

李有行 云涌高原 23×62cm 水粉 1950年代

馆藏作品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通过对藏品的梳理、研究与展示,既是一次情感的重温,也是对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揭示与提炼。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收藏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早期的收藏来自“四川美院陈列室”,也是美术馆的前身,作品主要是通过调拨、移交、收购、捐赠、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汇积,不断丰富。经过多年的积淀,现有藏品10000余件,类型涵盖宣传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作品创作年代跨度近百年。

此次展览是对美术馆学术品牌“从馆藏出发”项目的持续推进,展览主要以20世纪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藏品为主线,将作品与文献结合,以点带面勾勒学院学科发展的脉络,呈现四川美术学院创作与时代的关联。

在建校初期,李有行、沈福文等前辈,作为四川美术学院创办的奠基者,坚持“设计服务民生、用艺术唤起民众和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初心,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将艺术与生产结合,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工艺美术对民族振兴、为大众服务的现实意义,这是对中国传统形态的工艺美术向现代艺术设计的现代性转化的首次尝试,作品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变迁的独特文本记录。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现代版画运动大放异彩,掀起了一股关注现实、渴望现代、追求语言变革的艺术浪潮。194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版画创作的重镇,在李有行、沈福文、苗勃然、乐以钧、张漾兮、江敉、谢梓文、李少言、吕琳等前辈的努力下,四川美院在1950年代创办了版画专业,并且创作了一大批在艺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以黑白木刻的表现形式著称,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表现,秉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另一方面,强调语言表现,注重形式表达,赋予生活意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

四川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历经70余年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复杂交融,经几代人的不断耕耘,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画教学及创作重镇,一大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强烈个性的艺术作品得以涌现。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坚持“吸收传统精华、博取艺术新知、立足当代生活、锐意进取创新”的宗旨,以“中国画新形态”为主的创作及教学体系,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独树一帜,是中国画现当代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术教育家刘艺斯教授、叶正昌教授、刘国枢教授等前辈开创建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凭借丰厚的学术积淀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形成了“川美油画”独特的教学体系与艺术传统。从“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滥觞,到探寻油画语言形式的多样化,再到注重图像与思想的观念表达,强调艺术现场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川美油画”秉持“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展览促进创作”的理念,已然在教学体系与学术建设上形成了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引领风气之先。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最早可溯及1939年的四川省立高等工艺职业学校,后于1953年正式成系。初期,郭乾德、李巳生等前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在民族化、大众化的探索中,尝试将现代雕塑技法和中国民间传统融合。80年代伊始,“川美雕塑”致力于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并展开对城市雕塑的积极介入,注重对雕塑本体语言、形式美感、传统文化符号等领域的拓展。21世纪以来,其创作格局日益成熟,逐步突破雕塑“边界”,产生了一大批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自由多元的特质。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