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让艺术从眼睛走入心灵

让艺术从眼睛走入心灵

2022-05-17 10:09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刘正奎 卢征远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新时代,公众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显现出高品质的需求,文化艺术也从视觉美化、审美提升,发展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阶段。在面临各种压力与心理危机的今天,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成为当代艺术和心理科学领域重要的时代任务。

舒压艺术融合了心理健康和公共艺术,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学科创新的艺术疗愈之路。它在互动和体验中连接情感。以往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无需过多考虑公众的观感、感受,而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关联紧密和共享的场景中,人的个体意识开始觉醒,通过舒压艺术的互动和体验,继而产生情感连接(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连接就是情感),使观众获得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艺术的转换和创作,做到1+1>2。

它链接艺术、科技与心理,实现多元跨界与融合。现今社会常把“科技+艺术”和“科学+艺术”混为一谈,科技仅作为技艺和手段,使冰冷的机械零件与观众进行肢体上的互动,而不能真正对情绪、心理产生效应。以场域空间体验为表现形式的舒压艺术,不同于以往的艺术——为了艺术而艺术,也不同于以往的艺术疗愈——借艺术手段治疗心理疾病,更不是浮于表面的技艺应用,而是深入研究艺术、科学与心理学的原理,使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艺术家将用更多前沿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并充分融合艺术学与心理学前端理念,达成“艺科心”的有机统一,为更好地解决科技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相对共同的价值观,最终实现艺术、科技、心理三个领域,甚至未来更多学科领域的跨界融合。

舒压艺术是心理学家希望找到一条解决心理问题的道路,“关系重塑:双重肖像”展览正是艺术创作与心理治疗合二为一的创作实践。展览阐述了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艺术,在社会层面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如何进行关联,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被重塑,重塑怎样的关系,以何种方式进行重塑等。展览的亮点与特色之一,在于展览路线的精心设计,使整个观展过程形成一件独立的作品。除了与展览主题息息相关,展览路线蕴藏着舒压艺术内在的逻辑结构,它遵循科学原理,并强调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中,帮助参与者获得心理知觉,释放情绪。

当观众在进入到展览现场中,场域对观众来说是进入式的,交互装置《瞬间的心跳证明你还活着》,通过数据监测将参与者的真实情绪进行视觉化输出,经历情绪的可视、可见、可察觉之后,参与者对自身内在的情绪状态进行重新审视与重新调动,完成观看与思考的循环往复。此时,上件作品给内心带来的复杂波动渐趋稳定,实际上也在完成着控制与被控制的调节机制。

《固体的液体》中,“面具”作为一种人格,成为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品,投射着人的个性与特质。参与者感受并体验纯面具化世界的同时,通过琉璃与背后的世界相连接,即与人的真实内心世界相连。《即时的洞穴》中,隐喻“洞穴”的快递箱,作为重要的时代符号,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便捷,另一方面也隔绝了公众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从某种意义上寓意着人类的行为退化到深居洞穴的概念,让观众更多地察觉到世界背后的隐喻,进而达到内外的转化,解构自身的压力,助力观众的身心健康。这件作品利用舒压功能,从图像传递出众多信息,有意识地将心理学以及艺术疗愈理念植入到作品之中,形成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最后,当参与者离开展厅,又将视野延展到开放的领域,与作品《我们的岛屿》进行互动。当参与者离开后,阴影在雕塑上留下痕迹,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消失,象征着残留在参与者体内的负面情绪彻底消除。与最初的作品《眼里尽是光》中的负面情绪的震撼性遥相呼应。在阳光下,观众体内的负面情绪被全部净化,形成完整的舒压流程与体系。

舒压艺术是充满实验性、充满未知的过程,艺术疗愈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舒压艺术作品在未来会继续深入,它不仅仅对于创作、展示有所影响,或许对艺术生态也会有所改变。不管在展览策划层面,还是艺术创作与公共教育层面,舒压艺术对整个艺术生态里的各个板块,其实都在提出思考和问题,并带来更多的可能。

(曲威、张天成 协助整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