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艺 > 姜太公任国君,贤者上钩(组图)

姜太公任国君,贤者上钩(组图)

2012-08-17 09:16 文章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姜太公在齐国任国君:选贤任能,奖赏有功之臣

姜太公衣冠冢

   在《史记》等文献记载中,对于姜太公来齐国上任的事情,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但是学界仍有不同声音,质疑姜太公是否真的到齐国就任。
   一个相似的证据是,作为西周王朝的另一位谋士智者,周公姬旦被册封于鲁国,但是忙于国事的他根本无法就任,无奈之下只好让自己的儿子伯禽替自己前往鲁国就任,而自己则留在了中央辅佐武王。
   那么同样是在伐纣过程中屡立战功,同样是谋士智者,同样在西周王朝中央担任高官的姜太公,是否能够顺利前往齐国就任?更为重要的是,据史料记载,姜太公过世后并未埋葬在齐国,而是埋在了周朝国都附近,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们仍未发现其墓地。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释,姜太公确实到齐国就任了,但是随着后来的‘三监之乱’等问题的出现,姜太公不得不领军平叛,在平叛之后,姜太公可能就留在都城继续辅佐成王,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安葬在齐国的原因之一。”邱文山表示,通过各种佐证材料显示,姜太公确实曾来齐国就任国君,并且大力发展齐国的经济,为齐国此后800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淄博的姜太公祠

   推翻了殷商的统治之后,武王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庆祝,因为他面临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如何对四方的封国进行威慑。“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这句话武王的体会可能最深刻,牧野之战,西周联军以5万之军,上兵伐谋攻心,使得70万殷商大军反戈一击,这很难,但是姜太公做到了。可是面临着中原大地无数的方国,他们是否愿意臣服于西周的统治?更何况东夷族内方国林立,殷商王朝建立数百年依然未能彻底让他们臣服,以至于拖垮了自身,更何况刚刚取代殷商的西周了。
   种种的内忧外患使得武王想出了一个新计策,分封制。将自己部族的贵族和朝中大臣分封各地,起到牵制各个方国的作用,同时为了震慑监视东夷各国,武王将鲁、齐两地分封给了周公姬旦与姜太公。“其实把齐地封给姜太公还有一个因素,即姜太公本身就是出生于东夷。”据邱文山考证,姜太公本出生于山东,本人熟知东夷的风土人情:“从这个角度看,让出身东夷、熟知东夷之地理、风土、人情的姜太公入齐,确实可以起到以夷制夷的效果。”
   但是让姜太公与武王都没想到的是,前往齐地就任国君的姜太公甫一上任,就遇到了莱夷的侵犯。“当时在前往齐地上任的姜太公在路上听说莱国进犯的消息之后,立刻日夜兼程赶往齐地营丘。”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司马迁对于此事有着详细的记载:“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即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虽然莱侯气势汹汹而来,但是显然这一战是以姜太公获胜而告终,最终“齐……为大国。都营丘。”

 

姜太公像

   如果把鲁国的建国初期与齐国建国初期做一个对比,我们或许很容易发现二者迥异的地方。“鲁国是周王朝的族裔,因此他们遵周礼,对于下属的臣民也是以周礼教化,让他们习惯这种礼仪,习惯这种文化。”在邱文山看来,齐国在建国初期的政策及其灵活:“事实上姜太公是很尊重当地人习俗的,这种政策与鲁国有着鲜明的对比。”《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武王分封之后,周公曾与姜太公聊起如何治理各自的封地,姜太公的回答是:“举贤而上功”,而周公的答案是“尊尊亲亲”。“这两个人的执政思路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对方的执政方式也很不理解,姜太公认为鲁国‘尊尊亲亲’政策会致国势日益衰落;而周公则认为齐国的‘尊贤尚功’会使得很多人会因为功绩而逐渐飞扬跋扈,导致被他姓篡夺君位。”邱文山表示。
   两位西周开国智者并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跟他们开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提倡尊尊亲亲长幼有序的鲁国发生了庆父乱政,使得鲁国国力直线下降;而提倡“尊贤尚功”的齐国则因为国君无法阻止田氏势力的膨胀最终丢掉了王位,最终田氏齐国取代了姜氏齐国。只是不知两位智者若地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姜太公一到齐地,便采取了一系列正确而得力的措施,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使齐国很快成为富国强国,而这些政策之所以能得以实施,与太公选贤任能,奖赏有功的用人政策是分不开的。”在邱文山看来,姜太公对于齐国未来的影响夯实了基础。
   除此之外,姜太公也很懂得广泛地团结各部族的人,重用各部族中确有才能而不抱偏见的人:“其实姜太公很尊重当地人的习俗,他并不是要强迫你去接受另一种习俗,而是循循善诱的让当地人逐渐的接受一些习俗,同时他对于当地人的传统也很尊重。”于孔宝表示。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于姜太公治理齐国有着详细的记载:“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其意思是,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法律规章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也正因为如此,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方针是“因其俗,简其礼”,或称作“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

 

   无论任何时候,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变强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今各国的战略性资源是石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
   不过在西周时期,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战略性资源并非是石油,而是粮食与人口。“人,是当时的战略性资源,谁的人口多,谁的土地多粮食多,谁就有可能称霸。”燕生东表示。
   但是在姜太公初到齐国时,他所得到的却是一块人口稀少、沼泽遍地,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封地。《汉书·地理志》对于齐国建国初期的描述很简单也很直接:“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即使是到了齐桓公即位时,其耕地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是一个粮食输入国。
   那么姜太公又是如何发展齐国的呢?“姜太公因地制宜,并没有发展农业,相反却大力的扶植工商业。”据邱文山考证,由于齐地靠海,有丰富的鱼盐资源,因此姜太公大力的发展盐业:“盐和铁是当时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通过出口盐来换取粮食,发展国内的经济。”到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后,齐国干脆将盐作为国家掌控,以此与诸侯各国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不光是盐业,据史料记载,齐地素有植桑养蚕、制陶、冶炼等传统手工业,所以姜太公就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这些手工业。”邱文山告诉记者说,这种治国方针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人民来齐地定居,《史记·货殖列传》称赞说:“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红,极技巧。通盛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一个有意思的记载是,姜太公赴齐地五个月后,便报政于周公;而周公之子伯禽直到三年后才向周公报政,周公也因此发出了“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的感叹。“可以这么说,姜太公的治国方针,是齐国后来强盛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现代视角看,齐国成为富强之大国自然而然了。”邱文山总结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