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周生力:好字好画收藏秘笈

周生力:好字好画收藏秘笈

2013-05-03 10:13 文章来源:东方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字画,白纸黑墨,五花八门,如何识得好坏优劣?收藏界之共识,此物难度盖藏品之最,多看多问,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逐渐成熟,提高眼力。技术学习,唯可识别真假,识别好坏优劣则需要学问、眼力方为可能,非普通学习途径与方法所能及耳,请教高人,高人何在?呜呼!

此等眼力如何具备?是否有捷径可循?今天就此问题,给与回答。由于课题较大,篇幅有限,力求精到,裨益收藏爱好者,我得先从下面几个角度谈起,然后加以归总,引出正题。

中国书画之本质

中国书画乃中国文化之末技,然廊庙登庸,可谓圭璋特达之物。何故?《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孔颖达疏:“行聘之时,唯执圭璋,特得通达,不加餘币;言人之有德,亦无事不通,不须假他物而成。言圭璋之特,同人之有德,故云德也。”后人以“圭璋特达”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之意。中国书画又被视为中国文艺之肇端,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德”字!何谓“德”?天地万物皆偕天地之理,万物相杂自有序,能感悟得到“序”的,谓之懂道理,即谓“有德”;能将繁杂之事驾轻就熟地顺理成章地加以解决,谓之“才”,德才卓绝,与众不同,此乃中国书画本质,故谓“人学”。

 

 

评定中国书画高下之标准

俗称好坏优劣,行内论画是讲画品的,是论高低的。上述中国书画是“末技”,其源是“本”,“本”是什么?是“人”。书画是人之性情修养水平的毫无掩饰的外在流露,末端故谓“末技”。本末倒置,即为工匠。工匠将笔靠近客体(绘画对象)、交给顾客,文化人将笔靠近主体(画家自身),工匠视毛笔为工具,文人视毛笔为文具。工匠被工具使役,文人驾驭文具,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当下绝大多数画家均属前者,自命得意,终其一生,不明不白地流逝。在此谨告收藏者,此类画家,不管他的官授头衔有多大,拍卖行情如何,均无价值可言。“大师”的称号不是官授的,大师使笔用墨写韵味,这是他们作品的主要特点,亦是鉴定中国书画之画品高下的重要标准。其作品归属在中华文化主脉上,收藏者的工作就是收藏保护好这些大师的文化产品,这是收藏爱好者的一种历史的责任。

当今画坛之现状与困惑

从画面看,画家们普遍犯了哪些错误呢?一,画山水起伏、桥梁屋宇、树林远近,认真有加,而格调、意境、趣味不足。二,好工恶荒率,好华丽恶质朴,好柔美恶瘦硬,好细腻恶简浑,好浓缛恶雅淡,此乃常人之审美情趣而非文化人之所为。三,执涂之行为,以粗狂为苍浑,以板滞为沉厚,以浅薄为淡远,斤斤于此,舍气韵骨法于不顾。四,书法乃画事之根基,画家们之书全然处在门道之外,惨不能睹,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五,以个人出风头,作风格解,早年结壳,不思提升。

 

 

我们承认,除了依仗功利主义权势混迹于画坛的人之外,当代画得好的画家大有人在,非常刻苦地不弃不舍地尽其全部人生者比比皆是。但是,100年内几百万人画画,历史仅留几位。这个概率有危言耸听之嫌,但事实就是这样!画家们也很困惑,成功之路何在?何处才是“尽头”?哀哉!岂不知自身素质提高之路即成功之路,品格的高度即是“尽头”。

骨法用笔

画法与书法用笔相通,凡古今绘画大师者,皆能书,且画中笔法与书无异,余不曾见得古之画作有不善书者。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后四点是画家的基本功力,达者甚多,重要的是前两点。谢赫开宗明义,首推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立定基础,至今仍为画坛喝捧,不见有异议。但五代以来正解者甚少。远有赵子昂论画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曰:“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历史遗存中,可见古代画家与书家一体的必然现象。近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师亦如此。玩技法画画者,人被笔使,意在纸上,骨法用笔者,笔被人使,意在心中。小家使笔,毛笔飘忽,以形体表达为目的,大家下笔,肯定有度,根据自身性格和文化理解行笔,舒写胸中之逸气。做人雅则笔迹雅,做人有火则笔迹有火;做人不玩技巧,笔迹不显技巧;做人不搔首弄姿,笔迹就不会搞怪……。敢不敢骨法用笔,是画家自信、坦荡、定力之标志,笔触躲躲闪闪玩巧,这样的书画作品是一定不能以“品”论的!

 

 

气韵生动

气者宇宙天地运行之规律,龙之轨迹也,韵者和谐统一有序之象也,生者生命蓬勃向上之意境也,动者灵性也。中华民族视其为中华雅韵。儒、道、释三家在气韵生动上的追求是一致的,南禅在前人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视气韵生动为禅味。早在先人创造甲骨文时,就超越象形文字的实用性藩篱,注重结字的审美,此审美标准就是雅致。这一雅致气息,一直被继承发扬,篆、草、行、楷、绘画、雕塑、戏曲及民间各类艺术,无一不是以雅韵为判定标准的,至今仍被中华民族视为中华之魂。匠人求之于画面,应客体使笔,如刻舟求剑寻找气韵,必然无果。高人求之于笔墨,精神主司使之,学养深厚则气韵出,真可谓“君子之道可至不可求”也。何为学养?除勤于学问外,将活生生的生活环境视为修业的道场,在人情世故中,总能高屋建瓴,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和正确处理之,体现出很高的思想境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画外”的道理。画痴是刻苦画画的画家,每个时代都有数十万人,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注重自身各方面的修养的提高不够,甚至堕落成吸取无知百姓血的画钱的机器,历史无情地将他们抛弃,自然在人们的记忆里,也会很快地消失。书画同理,皆以气韵生动为鉴。

墨法的运用

书画之道,除笔法、章法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墨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皆以墨法在宣纸上实现的。浓、淡、破、泼、积、焦、宿,其丰富的变化是以和水的调和运作的,墨法实际是水墨法。因此,一般画家枯笔焦墨,恣意涂抹,墨法尽废,一派乱象。即使懂得对水的调用,其变化也不能和谐。最要命的问题就是用墨有火气,行话叫“黑蹴气”。墨法有两点最难:一是纵情泼墨仍显文静;二是焦墨有画龙点睛之功,用焦黑而不感到火气。大师的画卷刚入眼帘,第一印象就是没有火气。收藏爱好者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凡大师者,一定是用墨高手。黄宾虹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形容用墨之精妙,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书法用墨亦是如此,墨的黑度要能体现书法的精气神,但不见火气为行家。

 

 

提高鉴赏眼力的捷径与方法

甲骨时代以降,历史长河漫漫三千余年。先贤们为中华民族遗留下精美的书画魁宝无数,时至今日,仍受吾辈爱护,学习研究,继承发展,由于学问高深叵测,弃功名利禄于不顾,潜心用功者仍大有人在,可喜可贺!然清二百余年,八旗欺负与杀戮,为求生存,我中华民族优良之气质,伟大之精神,严重受损。阿庾奉承,摇头摆尾,言语虚伪,投机取巧,精于世俗等俗称之“社会经验”,无意中已附入基因传代。此类现象今天仍无时无刻地破坏着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无益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中华文化被贬为“钻空子”的哲学。某些画家通过市场炒作堕落成画钱的骗子,道德已经越过了做人的底线,还在故作高雅,就不作为怪了。何来成为大师之可能呢?悲哉!

本章节着重谈这些时弊,目的是要在收藏者在学习提高眼力之前,有一个基点,不能用俗眼进入学习状态。要把意识放回到本民族曾经非常伟大的精神高度上去看待、琢磨、体会中国书画遗存,看懂它透露出来的文化内涵。先人在干嘛?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这么画?

我们把自甲骨文至近代大师(不要当代的)的所有书法帖子放置在枕边,日日翻阅,当你把不同时期,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看成是一样时,你就看懂了所有好字好画,就算你养眼成功。看不出也莫急,继续坚持天天看。你就会体会到韵味是一致的,行话叫“味道”,此乃中华文化之主脉,得此者得道也。自然你也会在当代区别好坏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