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诗境与画境的完美结合

诗境与画境的完美结合

2008-11-11 17:1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林之源在雕刻

 

近读林之源先生的《冷香书屋》诗稿。见其两首五言绝句之一:贾勇登天脊,白云足底生。天风撼大壑,吹落数峰横。又之二:信步踏青山,白云横翠岭,听泉归去迟,霞落数峰冷。

 林先生精于书画金石。两诗文法,亦融入金石书画之道。第一首以“贾勇登天脊”起句,已蓄艰险雄奇之意,继而描述足底白云,因白云之流动,而转观察到撼壑天风,再到远处横亘之峰岭巨岩。由近及远,皆随心意而动。诗中未言何处何景,如画即兴山水。然而诗尚未吟,心中已有画意。意在文先,起收之间,章法朗朗,虽是即兴之作,也非随便为之。

 

其二以“信步踏青山”起意,情致闲暇。因此诗中不再言天风大壑,层云奇峰。所描述者,青山绿水,白云泉霞。显示了内心的安宁闲适。两诗文法非常相近,或者说:非是文法、诗法,而是画法。看似是诗,实则是画耳。

 

 

 

尝与人谈诗,其人引红楼梦里黛玉的:若有奇句,则平仄皆可不论。引申为:若得奇句,平仄格律尚可不论,那么章法文法也可以不论了吧?我置之一笑,不说什么。然而心里是不认可这种说法的。固然,一句超尘奇语,读来确实有种不可言喻的美妙感受。从诗歌的创作上来看,得一二佳句实是梦寐以求的。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见二句之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一句之难。然而,奇句为什么难得呢?那是因为在诗歌章法、格律之下,得一二佳句实为妙手天成。若不顾章法文法,则也不能见佳句之为佳了,因此佳句实在是种不可多得的东西。比如林先生一句:“天风撼大壑”气势不凡,未始不是佳句,然而如果放在“信步踏青山”的意境里,就显得突兀古怪了。

 

可见诗文字画,章法意境上的功夫,比文字笔墨更深。

 

先生善画水,观其山水画,印象最深的就是画中的水。烟雨空濛里,一叶扁舟飘荡于明山净水之中,随静水轻移,随意所之。漓江江底水藻丰盛,因此水质明净,林先生隐居十载,徜徉于桂林明山净水之中,心境和周围的环境,已然浑然一体。因此他画的山水,最有灵性的还是他的水,那几乎可以说是他心境的写照。

 

先生尝云:“我深信宗炳《画山水序》中的“洗心养身”说,洗心方可澄怀,澄怀方能观道。带着蒙满身心的尘垢,“观道”是不可能的,所观者也未必是“道”。
“洗”,有各种途径,读书、远游、交流、独悟……目的则只有一个,那便是使“心”保持“净”。要使“心”得以“净”,这过程有时很快乐,有时也很痛苦。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要及时地将尘垢洗去,日积月累就麻烦了。
心要净,净得能看见世间万物,甚至远能看见古人,近能看见自己。能看清海市蜃楼和眼前的山川风物.心要静,静得能听见风雨天籁,分清古人远来的脚步和世人忙乱的奔走,能辨明梵乐圣曲和身边的樵唱渔歌”

 

诗与禅的关系,由来为诗人们所津津乐道。自唐以来,士宦或金榜题名,诗以言志;或悟言一室,禅以洗心。诗中意境,实为禅境,禅之顿悟,亦以诗说。沧浪诗话以“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总结二者联系。意谓诗之缘起与禅之缘起,皆来自心灵深处的妙悟,因妙悟而发,体虽有别,其道相通也。

 

王摩诘以禅入诗入画。其《雪中芭蕉》图,观者多有不解:芭蕉是南方佳植,凌冰霜则凋,北地冰雪之中,安得有枝子肥硕之芭蕉?却不知画意,非是说芭蕉,而是说佛法禅道里的空和不可思议境。至于田园山水的诗文画作,其意本非所言之物,乃是托物言志,因此空濛山水,不必有真实景致,而多是心中的印象或意象。林先生虽未言禅,隐居明山净水之中,洗心净虑。然后心动而观世,然后画艺精进。其实,以身为菩提,则灵台明镜,不扫而净。而身心皆是明山净水,又何尝不是禅?

 

 

林之源书法

 

 

 

(责任编辑:林贵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