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俞兆平:论艺术的抽象

2014-12-05 14:39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文学艺术的抽象问题,有着深刻的哲学、美学内涵,但学界迄今未有深入的探寻。艺术的抽象是艺术家、作家凭借着一种具有“知性直观”的审美判断力,直接由外物的幻觉表象、形式要素或内在的情感生活、生命经验,提纯出的一种不脱离感性存在的“情感涵括”或“经验的一般”。它的美学特质是:其审美对象是一种“虚幻性”的、间接的存在;它包含着强烈的生命体验及其转化而来的运动着的情感形态;它遵循“简化原则”所创造的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意象,一种动态的生命形式。 

 

一、 历史性的困惑与追寻 

 

当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说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之时,可能尚未意识到他的话中蕴含着一种使现今人们仍感到困惑的思维形式--艺术的抽象。 

多年来,当问及:“文学艺术的抽象是什么?”一般这样作答:通过作品中具体形象的内容或情感意蕴的概括,达到对它所展现的艺术对象本质的概念把握。正如韦勒克所指出的那样:“通常人们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哲学的形式,一种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中心思想’。研究者用这类概括性的术语加以总结和抽象往往受到鼓励。”[1](P113)像德国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乌尔里希,居然从《威尼斯商人》一剧中概括出“强制执法是不公正的”这一中心思想。在中国,不也有人把《红楼梦》作如此抽象解读:通乎经义,《易》、《书》、《诗》、《礼》、《春秋》,包举无遗;或为“吊明亡,揭清之失”;乃至“封建社会的没落史”等概念式的论断吗? 

上述的概念性抽象是否就等同于作品的艺术本质内涵呢?诚然,诗人、批评家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其一切意识活动必然受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此历史性基点上来阐释作品是无可非议的。但仅从把握社会性意义或科学性判断的认识论角度进行概括,是否缩减了作品完满的审美价值呢?像哲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句话,一方面是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推论:太阳的亘古运行,时光的不息轮回;但另一方面也含蕴着先哲对给予生命以光和热,给予宇宙空间以无穷生机的太阳所产生的欣喜、激奋的情感,以及一种崇高的美感。这种包含着具体意象、凝缩着情绪感应的“概念性”话语,才是文学艺术抽象的展现。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