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768期)历史瞬间的定格

(李说当然768期)历史瞬间的定格

2016-03-13 00:5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说当然背景1.jpg



昨天,受朋友之请,让我鉴定了一批晚清至民国初的老照片。

 

这批老照片在瞬间拉住了我的视线,真想能独自静静的细看一遍,在每一张中仔细寻访我曾描述的地理、地貌、民俗、民风。我曾出版过一套五册的北京城市风水系列丛书,分别是《北京之皇权》、《北京之东富》、《北京之西贵》、《北京之北阴》、《北京之南贫》,在我鉴定的这批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北京泛黄的老照片中,不乏有大量可以验证我对北京考证的最直观的影像。


05.jpg

 

用一句比较学术的话来定义老照片,显然是距今较为久远历史的瞬间定格。自从1837年照相技术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就从西洋传入中国。最早进入中国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在1846年带进来的。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随着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日渐增多,照相机就在这个时候登陆了中华大地,并且很快就进入到宫廷,在紫禁城中最喜欢照相的就是后来被慈禧害死的那个珍妃。

 

自从照相机传到了中国,无论是地理、建筑、民俗、民风一个个的都被定格,真实的记录下来。由于照片的真实性,保留了对以往历史的真实画面,对一个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更是弥足珍贵,我可以断言,老照片从社会的小众收藏,越来越会成为政府文化机构、学术团体发掘尘封中历史资料的重要资源,而收藏和欣赏经过岁月沉淀的老照片,也将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03.jpg

 

近十年来,老照片虽然没有获得政府或专业学术机构的足够重视,但民间的收藏已经从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蔓延开来。众所周知,民间的收藏主要建立在经济价值。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照片收藏市场首先在海外升温,而收藏机构往往是政府的艺术机构和博物馆,到2003年,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已经收藏有5万多张摄影藏品。纽约、伦敦、旧金山等每年会定期举办老照片的拍卖会。

 

2002年,一张拍摄于1825年的老照片以39.8万美元的成交价,被法国国家图书馆购藏。2006年2月纽约苏富比以292万美元拍出了当时最贵照片是有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在1904年摄于长岛的《池塘月光》,而这幅作品的最原始销售记录只有75美元。一年后的7月,德国摄影家安德里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II》在苏富比艺术品专场拍卖中以334.6万美元成交。同年11月,理查德·普林斯的《牛仔》则以340万美元的价格又刷新了纪录。2008年6月,虽然金融危机阴霾还未散去,纽约苏富比公司拍卖了由20世纪一些最知名摄影大师,包括安瑟·亚当斯、大卫·贝利等阵容组成的“摄影大师宝丽来作品”,1260幅宝丽来软片与银盐相纸作品,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200万美元。从此,老照片不仅走俏在国际拍卖市场,国内也兴起了老照片热,2009年华辰拍卖的3张《颐和园》老照片以人民币92.5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国内老照片拍卖史上的高价。


04.jpg

 

这些泛黄的老照片中,有尘封中的民俗、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地形、金碧辉煌的宫廷建筑和平民百姓的村落小镇,这些照片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真实的瞬间定格。这批老照片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外国人,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只能用纪实摄影的手法来忠实的记录于他亲眼所见。因为远道而来的外国人,他不具备太多的中国知识储备,也不具备中国人文背景、历史脉络等等,加上语言文化所构成的理解障碍横亘其中,他镜头下的照片,一定是最为真实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希望看到,未被创作手段所叙事和表达的原汁原味。

 

显然,老照片一定能成为收藏品,与其他的收藏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除了艺术价值和古董文物价值外,还有就是不可寻的历史影像价值。现在国内热衷于老照片收藏的,仅仅关注在经济利益的行情和古董文物价值,最多就是照片在视觉艺术上的价值。但还没有关注到影像中的历史价值与影像中呈现的民俗、民习和民风的价值。当然,我们不能用历史和学术的价值去要求或衡量收藏者见识和品味,但对于政府的文化部分、学术团体,我认为就应该关注于此,及时的做好老照片的保护和抢救,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子孙。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3月13日北京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