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838期)光明与黑暗

(李说当然838期)光明与黑暗

2016-05-21 23:5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0522.jpg

 

地球的日夜循环,带给人类“光明”与“黑暗”的环境。我小的时候,曾背诵过苏联革命文学大家高尔基的句子“我认为,黑暗并不等于没有光明,而是一种与光明敌对的独立的力量。”今天看来,似乎是有些极端。显然,高尔基是不懂中国的阴阳,更不知道《易经》原始的八卦就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从而演变出万事、万物和万理。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心性感知,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光明与黑暗。

 

光明与黑暗相互更替,我们只知道歌颂着光明,不清楚始终伴随着光明恰恰是黑暗,使光明得以在静穆,在光明接近饱和的时候,不至过于明朗而因此黯淡,光明的每一次绽放,黑暗都会如火光中袅袅的星火,保留下火种,赐予短暂的微光以细水长流的力量。除了日月更替,还有日光的向背,热冷的感觉,外向内向的对比,躁动与宁静的比较,亢奋与深沉的对比……等等,不一而足。

 

从哲学或社会学的范畴去谈“光明”与“黑暗”,将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话题,而人体工程学将这种规律的光暗变化,在调节人体的“内在昼夜节律”,必须要依照自然的节律生活,如同古人说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一定是有悖于生命和健康。这个定义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坚持,如果您关心世界医学和科技的资讯,来自各国的研究报告,都在诠释同一个道理。

 

人体“内在昼夜节律”掌控着身体各种生理特征的日夜循环,包括醒、睡、食欲、活动量、体温和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我们的身体依靠太阳来重置这个周期,使其精准保持在24小时,而光亮与黑暗便是这个周期的重要信号。在黑暗的夜间,人的体温会下降,新陈代谢减缓,褪黑激素急剧升高,而早晨太阳升起时,褪黑激素开始降低,人就醒来了。所以,褪黑激素在这套日夜生理转换的机制中至关重要。

 

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想要睡得健康,除了睡眠时间要充分,还必须有个“黑暗”的环境,才能真正睡得有效率。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的一份学术报告说,如果这种节律遭到破坏,人就容易生病,可能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癌症与各种慢性疾病。因此,“黑暗”是人体休息的一大要件,唯有在黑暗环境下睡觉,睡眠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黑暗中,人体帮助控制食欲的瘦体激素会升高,瘦体素分泌多,我们就不觉得饿,瘦体素分泌少,我们就感觉饿。因此,人在夜间就可以停止进食,好好休息。研究显示,睡眠中断或开灯睡觉,都会降低瘦体素分泌,使人在半夜感觉饿。而且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控制生物内在昼夜节律的基因也控制大量的基因组,包括“代谢调控基因”、负责保护身体抵抗有毒化学物质和辐射,以及负责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因此,夜间开灯会破坏诸多生理运作。一些常见的疾病,诸如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忧郁症都与夜间灯光照射有很大的关联。

 

在没有电的年代里,人类过着规律固定的白昼和黑夜生活,那时人的睡眠习惯全然不同。黑暗持续约12小时,人们在夜间睡八九个小时,另外三四个小时醒著,但仍处于黑暗中。直到19世纪末电灯发明后,人类的生活完全改变,黑暗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无论室内或户外环境都越来越亮,很少有人能在全暗的卧室睡觉。而且随着电脑、笔电、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不分日夜、全天候地接收蓝光,体内夜间生理状态完全失序。

 

现代人由于夜间接触光线太多,白天接触阳光又太少,以致人体昼夜节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夜里失眠、白天精神不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近来有研究证实,当人离开城市和人造光到野外露营时,会发现睡眠品质好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改善我们的昼夜节律呢?很简单,早晨多到户外去接触阳光,晚上使用暗淡的长波长光源,比如较黄和偏红的光,尽量少用电脑、手机。

 

“光明”与“黑暗”自然循环,唯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您才会有个健康的身体,且好运相伴。

 

李建军写于浙江杭州

2016年5月21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