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收藏者反映一到拍卖会上,要么就是满眼的张大千、齐白石等那几个名家,要不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越来越不吸引人。一家拍卖行书画征集人员无奈地说,现在为了征集拍品可以说动用了各种关系,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只要有好作品出现,并不愁买家,关键是谁愿意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拿出好东西,除非是遇到了大的资金难题,不得已割肉。
现当代艺术处境维艰
受市场调整影响最大的亚洲现当代艺术部分,今年秋拍中的形势更加不乐观,除市场成交完全一边倒地依赖于赵无极、常玉、吴冠中等现代艺术大师拍品外,近些年不断缩水的中国当代艺术更是让很多人欲哭无泪。在书画、古董、奢侈品拍场上踊跃的内地买家,遇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却似乎默契般地变得十分理性谨慎起来。
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共推出了5个现当代艺术的专场拍卖,将拍品数量扩充至史上最高的4000件,取得总成交8亿余港元,占总成交额的37%,从板块成交总体占比上看,这是一份还算好看的成绩单,但是对拍品情况具体加以分析的话,还是不容乐观。
赵无极《月光漫步》以4668万港元成交,是香港晚拍全场最高成交拍品,但它的最低估价就达4000万港元。常玉和赵无极的纸上作品专场共有38件拍品,估价几十万到上百万港元,遭到藏家的抢购,全部成交取得3400多万港元。这两个小专场对于活跃市场人气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成交额也不过是同两位大师一件油画作品的价格相当。
香港拍卖市场在应对调整期的应变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日韩即东南亚现当代艺术近两年来不断升温,正是同中国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的持续推动分不开,在春秋大拍中,日韩当代艺术占比早已明确超过中国当代艺术,今年中国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亦是如此。日韩艺术家的表现也很给力,尤其是日本艺术家作品表现持续强劲,奈良美智11件精品全数拍出,领衔的《小使者》以2408万港元拍出。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公司和藏家的情绪是复杂的,甚至伤感的。在艺术保守力量和日韩当代艺术的夹缝中,拍卖公司和买家的选择更加谨慎,那些知名的、成熟的艺术家带有价格标签的作品成为首选,也是现在资金充足的机构、美术馆正喜欢的艺术品资源,比如曾梵志、张晓刚、刘晓东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都千万元级作品成交。
有些参加拍卖会的藏家还发现了有几件远低于估价、成交价仅有千余港元的拍品,原来拍卖师临时改变了这件拍品的拍卖规则,以降价销售的方式(业界称之为荷兰式拍卖)进行拍卖,可见拍品委托方非常急于脱手,但显然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保利香港只有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一个专场,明显偏重中国当代艺术,日韩艺术家虽有涉及,但无论是拍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要略逊一筹,最终取得了3亿余港元的成绩,占总成交额的27%。
今年香港秋拍征集感觉乏力,这也是一些藏家的感受,收藏者丁先生表示,上拍数量虽然明显增多,但是分量不足,拍品质量良莠不齐,整个拍卖会断层极为明显,也说明了现在的市场状况很艰难。
多元化仍是未来方向
尝试新可能的脚步在今年的拍卖市场上受到打击。今年香港春拍中,以王光乐、贾蔼力为代表的崛起的青年艺术家遭遇寒流,他们大尺幅、高价的作品遭遇流拍,在今年香港秋拍中,青年艺术家拍品依然没有改变这种态势。有收藏者担忧,青年艺术家是否要提前退场了?
之前就有艺术圈人士表示,过早进入市场和资本运作,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些俨然已成市场明星的年轻艺术家遭遇流拍,给当下无节制炒作年轻艺术家敲响警钟。具有相当实力的成熟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未来仍会受到持续关注,但前提是具有真正的好作品和适度的商业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