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001期)自古祭祀知多少?

(李说当然1001期)自古祭祀知多少?

2016-10-31 00:0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1031a.jpg

 

自春秋之后,德政成了最上流的评价标准,所有独占皇位的历代帝王们,不论事实上政绩的好坏,统统是以“德”标榜。德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守礼,主要体现在是否保持着祭祀,是否恪守周礼的传统。所以,无论皇帝是出生哪一族或哪一姓,必须是沿袭前代的祭祀礼仪。

 

中国古代给皇帝们制定了五项职责,分别是主持国家、亲自祭祀、奉养百姓、侍奉鬼神、参加朝觐。在这五项之中与祭祀有关的就占三项。古代时,国家最主要的大事是二件,第一是祭祀,第二是战争。祭祀自不必说,战争也离不开祭祀,战前战后都有非常严谨的祭祀仪式,在军队之中,随时都会举行各种祭祀。

 

古代历朝所设的礼部,一年当中主要就是忙于祭祀,历代的史册,专门记录祭祀的礼节、时间、祭品等“礼”。在《清史稿》卷八十二中,记有十二种礼,其中祭祀礼占有六种,涉及的祭祀对象有十六大类,共分为三等:第一等的是天、地、社稷、祈谷、太庙祭祀等大祀。以后又增加了雩和祭孔子;第二等是中祀,包括对天神、地袛、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先王、先师、先农的祭祀。以后又增加了对先蚕、关圣和文昌的祭祀;第三等是群祀,包括对先医、贤良等等难以计数神韵祭祀。


20161031.jpg

 

皇帝对第一等定期的祭祀礼仪,必须要亲自到位行礼主祭,不得缺席和请假。第二等的祭祀则不一定要皇帝亲临。第三等祭祀只要派官员就可以了。一年四季祭祀时间和祭祀对象也有规定,正月祈谷祭祀,春天祭太岁、月将、北极、先农、先蚕、先师、社稷、太庙、先医、龙神、河神、贤良忠烈等等;夏季祭祀后士、太庙、火神、雨神;秋季祭祀太庙、社稷、先师、夕月、历代帝王、关圣、文昌、城隍、先医、龙神、河神及贤良忠烈等等;冬季祭祀天帚、太庙之先医,举行年终大祭。总之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月月都有祭祀。至于不定期的祭祀,难以计'数:皇上登极、皇后册封、太子降生、册塾、冠礼、婚礼、公主下嫁等,凡是能数得上的宫廷“大事”。都有相关的祭祀。

 

以上礼仪性祭祀还只是全部祭祀中的一部分,至于数不清的求福祭祀,驱病祭祀,掺杂佛道内容的纪念性祭祀、节日祭祀等,一年到头几乎是围着祭祀转轮般地忙碌。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皇帝重祭祀,王公大臣,豪绅巨富也都在祭祀卯上了劲,以排场和花样相互攀比,各显豪华。与此同时,祭祀香火也遍及到普通百姓之家。连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的内宅也不能免俗,孔府的女眷们在内宅里供奉的神灵就有送子娘娘、地母娘娘、豆母娘娘、天齐、土地、龙王、财神、喜神、福神、贵神、城隍灶君、火神、关公、弥陀佛、观音菩萨七十二化身,应有尽有。

 

以灶神的祭祀为例,就能看出祭祀的普遍性和生活化。灶神原来的属性应当是火神,是火给人间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民以食为天,火是化生冷去腥膻,使人类开始了熟食。一日三餐,离不开火,祭祀神灵更离不开火,燃香也好,燔烤也好,都是靠火来完成的。火被局限在火塘、在灶中为炊事服务,限制了火的野性,火神也慢慢衍变为灶神。灶,就是用士围住火的意思。祭灶在祭祀中,不分等级,不分南北地域,是普遍的祭祀习俗。对灶神的来历虽有多种说法,但人们并不追究,只注意灶神平时在监视每一家人举动,除夕上天去汇报这一情节。每家祭灶神为“一家之主”,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对即将上天言事的灶神进行祭祀。

 

祭灶,在宋代已成定势。明清二代仍然沿用此礼仪,只是在祭品上搞点小把戏,为让灶神大醉,用酒涂灶门,让灶神张不开嘴多供粘糖。在古代简单的生活之中,灶神几乎主管了所有的消费。节俭与浪费大多体现在吃喝方面,因而人们本能地感到灶神洞察一切,在所有神灵中,灶神是最有发言权的。虽说灶神是个小神,但与人们的生活却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家是没有祭祀过神灵的。一个人无论做哪一件事都免不了与神灵打交道,走路有路神,家里有宅神,睡床有床神。即使无神也要祭鬼,古代认为人死为鬼,鬼有所归,无归的是厉鬼。厉是专门与人作对,让人生病的,因而对厉也要祭祀。《礼记·察法》规定,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明朝定制度,设立厉坛,在清明和十月初一派官员祭祀这些无人祭祀的野鬼,同时在上位祭城隍,让野鬼认认主人,知道身有所管,不敢放肆。祭祀这些无主恶鬼,最主要的不在于礼仪隆重,关键是让他们吃好吃饱,因而祭品是非常丰盛。上至府州县,下至乡村里社,都要集中祭祀本乡无主鬼神。后又定为一年三祭,清明、十月初一之外,加上七月十五。所以民间以七月十五日为鬼节,烧包袱、放河灯,为鬼送饭,送猪羊肉,撒纸钱,充满人情味。

 

以礼仪之邦自诩的华夏古国,最早就是从祭祀神灵、祈求免除灾祸,诚惶诚恐地献上祭品开始,确立“礼”的仪式和规炬,自道教产生和佛教传入之后,祭祀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在求福和减灾两个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观音菩萨”已经跨出佛国寺门,走进了世俗社会,走进了千家万戶,拜菩萨成为拜神灵的通俗称渭。本来讲究脫离红尘、杜绝一切凡俗的菩萨,在中国的祭祀之中管起了送子、婚嫁、疾病等等人间琐事,成了天、地、鬼、神祭祀中备受尊重的一员,并发挥着在各种现实生活中有求必应的功能。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10月30日北京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