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045期)拜师不难,懂尊师重道吗?

(李说当然1045期)拜师不难,懂尊师重道吗?

2016-12-14 00:10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1214.jpg

 

近年来,希望拜我为师的越来越多。特别是我上了直播以后,不断的收到网友们请求。收还是不收学生,一直困扰着我。人体工程学需要发扬光大、传承有序,必须收学生,也会收一部分入室弟子。但最近半年中,不断的出现一些人,口头上要拜我为师,不等我承应,就开始举着我的名号在外活动。对此,真想问一声,你懂得尊师重道吗?

 

其实,出现在我面前的困惑,在整个社会上,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于是,翻出我写的一篇旧文,给所有要拜师(不论是拜谁为师)的朋友一阅,看看中华民族传统的“尊师”美德。

 

自古以来,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中国文化中列举的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被列入与天地、皇帝、父亲同等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师孔子,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天下至尊的皇帝,对孔子也要顶礼膜拜。老师在社会上还有“西席”、“西宾”、“先生”等称呼。西席,是指室中座次以西为上时的最尊贵席位。皇帝礼敬太师、太博,待之以师礼,也以这种礼仪。西席、西宾因此成为老师的尊称。先生,是对有德有才者的敬美之称,以先生称呼老师,表示尊敬。

 

尊师是古代做学生最起码的道德。《清史稿·礼志十》介绍说,学生入学,先要行拜师礼。清代的拜师礼仪是,在学堂的正中摆好桌子,学生拿着见面礼“贽”在学堂外等待,老师出来召见,学生进去献贽于桌上,先向先师孔子牌位跪拜,然后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站立以后作揖相答。以后每天早晨入学堂、晚上出学堂见到老师,都要对老师作揖行礼。课堂上先生提问,必须站立起来回答。向老师请教,也要起立,老师讲解,要垂手站立恭听,命坐,再坐下。这种起立、恭听的礼节一直延续到现在。老师闲坐时,学生要在老师身旁侍立,老师命坐,在老师的侧面侍坐。如果老师站立,学生就不能坐着。与老师在路途中相遇,要恭敬地趋向前去行礼,然后立于道旁,等老师走过,再走。

 

拜师礼中的献“贽”,又称释菜礼,释,义为“放”,释菜,即把菜作贺礼放入堂中进献给老师,是一种古老的尊师礼俗。《明会要·先师孔子》中记载:“古者,士见师,以菜为贽。”学生拜见老师以菜为“贽”,是表明自己的卑下恭谦及诚心学习的心意。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贽”见礼,基本都消失,唯有尊师的释菜礼一直流传下来。明清时期,北方的私塾在冬至日,向孔子牌位释菜,献菜后,老师和学生依次拜孔子,然后学生拜老师。有些地方,学生拜师时献贽释菜于自己的老师。《清稗类钞·师友类》介绍清代的浙江学者张芑堂,少年时拜丁敬身为师,初次到先生的私塾去,背了两个大南瓜。老师欣然接受他的敬诚之意,亲自把南瓜做成饭,师生二人共食之,一时传为佳话。

 

学生尊敬老师,虔诚从学,受到全社会的崇尚,也涌现出不少令人赞叹的事迹。《宋史·杨时传》有段小故事,宋朝的杨村,师事理学家程颢,虚心求教。颢不幸去世,他悲痛万分,设灵位祭奠哭拜。为继续深造,他又以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天,杨时约了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学问,时值天降大雪,到程家时,又正巧程颐休息。杨时为不影响先生休息,又悄悄退出立于门外等候,程颐醒来吋,门外的雪已有一尺多厚,杨时和游酢也早已成了雪人。杨、游二人尊敬、体贴师长,以及不顾寒风大雪而诚心求教的行为,感人至深,被誉为尊师重道的楷模。这便是“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由来。

 

老师所以受到特别的尊重,由于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养外,还要靠老师的教导和栽培,是老师教给学业、技能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二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老师的妻子被称为“师母”。

 

“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师徒如父子”是古来敬师的名言。古代的学生也确实是像孝敬父亲那样对老师,《管子》卷十九说得很具体,“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激,跪坐而馈。”意思是说学生为老师准备好饭食,伺候洗漱,然后恭敬地给老师送上去。老师去世后,弟子们要像对死去的父母那样祭祀。如宋代的岳飞,师事周同,周同死后,岳飞“朔望设祭于其冢。”魏晋以前,为老师守孝者也大有人在。孔子死后,其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埋葬后“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其中他学生子贡在孔子墓旁搭起庐屋,陪伴着死去的老师而生活,长达六年。

 

古代的尊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尊师敬长不仅在民间、百姓、学生、士大夫中形成风尚,而且上层统治阶级也大力提倡,幷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帝王的尊师在于重道,即“尊师重道”,东汉学者孔僖曾总结说“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对于儒学的祖师孔子,自然更应倍加崇敬。尊孔,正是为了尊崇其道,因而祭祀先师孔子,是历代朝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帝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皇帝不仅拜孔子,对于自己的老师也同样礼敬。

 

唐代规定,皇太子的老师授业之时,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先行拜见礼,老师答拜。每进门,先让老师进,太子后随。入殿,老师坐下,太子才能落座。礼部尚书王建为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的老师,唐太宗常向李泰说“汝之事师,如事我也。”外意思是要像尊敬父皇我那样礼敬老师。清代规定,国子监学生初见国子师,老师在堂中等候,学生自东阶升堂外对老师行三揖礼,老师站立受礼。然后学生伺立于老师的身边,老师位于西边,学生位东,面向老师,听老师训诫。训诫完毕,学生行三揖礼退出。平时去私宅拜见老师,先在门外通名等候。召见时,老师在阶上相迎,学生登阶上向老师行揖礼。进门时、老师在前,学生后随。入堂中,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以揖礼相答,学生起立趋向前去将老师扶在正座。老师命坐,学生揖谢而坐。请教时,学生都要行揖礼。辞退时,向老师行三揖礼,老师前行,学生后随,至二门外,学生行三揖礼请老师回去,再走。《士庶备览》卷一规定,各府、州、县学的学生见本学学师,其礼节。与国学生见国子师同。以上各级学校,都属于官学,由国家设立。在民间还有众多的私塾,这些私塾中师生之间的礼节,朝廷也作出规定,这些规定,由各乡塾学校纳入学则之中。

 

古代的尊师行为固然有其时代的特点,但它所体现并流传下来的尊师精神,则是值得今天继承和提倡的。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12月13日北京


a天天你知道广告3.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