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欧美市场的拍卖现场会是人气旺盛、竞价声此起彼伏,高潮连连,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拍卖现场异常冷清,场内的坐凳有三分之一是空的,与前几年在香港看到的该两大拍卖公司火爆的拍卖场面相去甚远。纵观两大拍卖公司上拍的拍品,鲜有夺人眼球的珍稀艺术品,拍品的成交率也很低,许多拍品惨遭流拍,而每个公司的总成交额也就数亿美元。尽管如此,但这也真实地反映了市场需求。
这几年跑欧美的藏家都感受到了这样的过山车气氛: 2005、2006年以前,欧美市场多是欧美当地人士及当地的华人在买,并不十分热闹。但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涨,很多内地人士开始海外四处淘宝。但凡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中国艺术品专场举槌,几乎坐满的中国人。在内地市场刚开始下滑的2012、2013年,香港、纽约、伦敦拍得远比大陆好。但到了近两年,淘宝的华人开始逐渐撤场,直接原因是欧美的资源已近枯竭。名人名藏已经是强弩之末,因为下一代的欧美人早已放弃了中国艺术品,无论是经营还是收藏,所以市场上大量呈现的都是普通中国艺术品和一般的“生意货”。如此境况之下,欧美市场又哪里能有太好的业绩交出。
那么,欧美市场还能用什么留住买家?从近年欧美市场情况来分析,印象派大师画作是目前欧美市场的成交额主力。在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场拍卖”上,莫奈的《干草堆》以8140万美元(约5.59亿人民币)成交额拍出,无疑是本届欧美秋拍市场的最大亮点。
综合分析
中国力量,不可或缺
从秋拍各地区表现看来,今年国际市场整体都不尽如人意,不但欧美地区表现平平,连驻扎在香港的两家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也有所牵连,和中国内地拍行的成交额相比,整体下降趋势明显。而与之相对的中国拍卖市场却有回暖迹象,无论是北京地区还是驻扎在香港的内地拍卖行表现都可圈可点。由此,在欧美经济与政治都不明朗的当下,中国依然会是拍卖市场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