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art Wilson和他的威尔士古城 © WALES NEWS SERVICE, UK
由于考古学科的特殊性,实验室是除了文献阅览室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地点。研究生导师会根据各自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指导。比如,我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罗马钱币,在硕士训练中,除了对陶瓷的研究,我也要接受对钱币等金属文物的实验分析训练。根据自己收藏的中国古钱币,我选出了合适的样本,对汉代、宋代和清代的钱币进行科技分析,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分析(SEM-EDS)和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MP-AES)对钱币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成分分析,然后再作深入的数据分析训练。
一般而言,英国的考古学研究生考试方式主要是讲演和课程论文。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一般会安排一篇到五篇的课程作业。此外,有些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将本学期的课程报告或研究主题整理出来,每个人做十五分钟左右的讲演。最后的课程成绩是结合所有的表现综合评定的。整一年的硕士研究学习下来,基本上要完成近十万字的英文写作,这对阅读和写作有很大的提高。在顺利拿到考古学硕士学位之后,我又继续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博士课程。
英国的博士阶段几乎没有任何必修课,整个培养模式类似于中世纪大学的师徒相传。一般博士生都有两个导师。主导师和你研究方向最为接近,对整个博士论文的写作起掌舵的作用。副导师则是辅助主导师,深化研究计划,在主导师因个人事务或其他原因无法充分履行职责时,为你的研究进度把关。导师会面的频率一般是一月一次到两次,主要内容就是同导师讨论目前的研究进度、实验结果、文献阅读的看法以及碰到的困难。
这种看似闲散的培养方式对于个人自律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来说,每一年结束之前,学院里都会进行一次重要的年度进度审核(俗称APR)。一年级的博士新生首先需要撰写一篇1万字左右的进度报告,一般都是对自己课题的研究综述,然后讨论前人研究有哪些可以补充的地方,以及自己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整个博士计划的可行性。通过导师组的认可后,这篇文章就会由学院发给另外两名教师组成的评议组。在暑假之前,每个学生要在全院师生面前进行二十到三十分钟的讲演,阐述自己的研究。讲演之后,再完成评议组和同事的提问。报告和演讲都通过了才能继续注册下一年的博士课程。
自我调整和放松
在英国,酒吧文化最令人着迷,也最让人头疼。尤其是在天天下雨、妖风大作的利物浦,大量爱尔兰人后裔对于酒吧文化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热爱。因此,几乎每次系里开完会、做完讲座,或者灵魂无法安坐于电脑前的时候,都会去附近的酒吧坐坐;每次外出研讨会时间表的最后一项,也一定是XX街的X pub。喝上一杯Guinness或者Black Jack,在一种更轻松的环境下互相吐槽自己的研究、娱乐八卦或邻居家的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有点像中国的饭局,心情好了喝一杯,心情不好干一杯,心情不好不坏也要来上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