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工业版画的前世今生(组图)

工业版画的前世今生(组图)

2018-12-18 10:58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觅 城市 平版 70×110cm 2017年以宽泛的态度和观念来看“工业版画” ■张新英(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当艺术发展到当代艺术的阶段,媒介本身已经不应该成为一个束缚创作的局限,而应该成为艺术家的工具和手段,艺术家其实完全可以自由地表达。我们不应该从概念出发,对“工业版画”进行非常严格的界定,从艺术、策展和批评的角度来说应该有更宽泛的态度和观念,只有这样的思维才能更广阔地去拓展艺术的媒介领域。

然后谈一下工业引发的社会转型,和人们对其认知方式的改变,以及我们运用艺术手段传达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作品里面有很多是从批判和省思的角度对工业发展进程的社会性诘问,怎样去看待这些作品、怎样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文献的角度去认识这样的作品,也是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是“工业4.0”所引发的哲学上的思考。每一次艺术的重大变革都是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化,那么“工业4.0”所引发的社会的转变是什么?我想用一个词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那就是unmanned(无人)。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无人操控,比如现在的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和全自动控制生产线和取代人力的机器人,这些从表面上看和人没有直接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从劳作中解放出来,也使社会生活慢慢和人脱离了直接的联系,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现实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假设某一天“无人”成为了常态,那么人的位置又在哪里?今天,面对“无人”这个问题,哲学、文学和艺术又将会作出怎样的反映?我非常期待。

工业题材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传统意义上,工业版画意味着工业题材,它跟社会主义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工业美学”,在现在的艺术史研究当中特别重视现实主义的那一方面。《美术》杂志在上世纪50年代发表过梁永泰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这件作品引发了很大的争论。画面描绘了一个山里面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建了一个铁路桥架在两座山中间。有些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认为这座桥不符合工程学,或者说这个桥不是现在通用的桥,但还有另外一方面被我们忽略的,是在早期工业版画“未来主义”的倾向中,早期表现工业题材的版画里,不少作品有强烈的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未来主义的特征。这些东西是一笔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它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与艺术的现代性同步的特征,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特点的,而且跟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前卫艺术也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很少有专门的深入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器、工厂、大工业生产衰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工业、社会和艺术三者之间新的连接点在什么地方?在当代艺术领域出现了后工业美学,现在艺术区的改造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后工业的基础上,它们多是改造原来的工业区,这本身就是一种后工业现象。创意产业一开始在英国出现,最初的纺织厂厂房在后工业时代被废弃,一些年轻人占领了这些废弃的工厂,组成几个人的小团队在工厂里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一般有电脑、小型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这些设备,没有大规模生产,而是跟互联网接驳,进行订制生产。这不仅仅是具体制作方式的变化,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构成我们讨论艺术的重要话题。

此外,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进入到一个新兴科技所引导的新型工业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例,很多艺术展览都会讨论这种问题。最后,我还要追问一个理论的问题,工业的演化如何和艺术演化同步,尤其是和媒介的同步的问题。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