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中国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佩奇”(组图)

中国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佩奇”(组图)

2019-04-22 09:56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湘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猪纹陶缽 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佩奇——一个来自英国学前电视动画里的卡通人物,因为粉红色的小猪形象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一只猪。在众多小孩眼里,它的魅力比猪八戒还大。毕竟,有了聪明可爱的佩奇,谁又会去喜欢贪吃、懒惰、蠢笨,只知道到处找大师兄的猪八戒呢,连爱吃鱼丸粗面、同样是粉红色小猪的麦兜都得让佩奇几分。

发现了吗?动画世界里,粉红色的动物尤其受人喜欢,无论是佩奇、粉红豹,还是别着粉红发卡的Hello Kitty,真实世界也是如此吗?不仅猪的毛色有很多种,如白色、全黑色、白带猪、花猪、棕色或红色等,猪的形象也是千变万化的,自9000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人将野猪幼仔带回家喂养的那一刻起,家猪便开始了它长达数千年的驯化和形象改造之旅。

从“家”到“冢”

是的,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在中国,它是六畜中继狗之后,较早被家养的。大概因为野猪这种杂食性动物经常跑到人类居住地附近寻找食物,被善于观察的先人们弄清楚了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一天,不甘寂寞的先人们,趁母猪(黎明或黄昏)出去觅食,仔猪留家之际,好奇地抱来一只喂养,就这样,兽性不断减弱的小野猪,在先人们的世代培育下,变成了温顺的家猪。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缽(约7000—5300年前)上的纹饰,你可以看到早期的家猪形象:它有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嘴巴和鬃毛,细长的脚,身材瘦弱,腹部稍微下垂,脚微曲似在向前行动,其前躯约占全身的一半,恰符合早期家猪的比例——因为野猪的前躯占全身7成的比例,而现代家猪前躯只占3成。

请看它的头部,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让你想到了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玉猪龙(因猪首龙身得名) 。同作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两者都有着大大的眼睛和开阔的嘴唇。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家猪是被用来进行随葬或埋葬数量最多的动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先民认知有关,尽管部分野猪慢慢被驯化为家猪,但有着强悍体型、敢与虎豹相搏的野猪威力依旧不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的祖先相信它可以击退恶魔,守护死者,猪当时在原始文化中的地位,几可与龙并列。因此,一方面,人们养之、食之,有猪的地方也就成了“家” ;另一方面,将猪葬于亲人身旁,有豕(猪)的地方成了冢,新石器时代各式墓葬中的猪头骨和下颌骨(威力的源泉)便是其镇墓驱邪的写照。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