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中国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佩奇”(组图)

中国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佩奇”(组图)

2019-04-22 09:56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湘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放飞自我》 当代 曾洁纯 绘

如果你以为汉人对猪的热爱仅限于制作类似造型的陶器或石器的话,那就太天真了。汉人事死如事生,在丧葬习俗中,为了不让亲人空手而去,他们以猪为原型,制作出可握在手中,或是用于佩挂的玉猪,希望人死后也能带走财富,过上富裕生活。这些玉猪一般为长柱形,作卧伏状,几笔阴刻线勾勒出猪的耳朵、嘴巴、背脊和四肢等各部位轮廓线,抽象中又不乏具象元素,刀法简练,造型简洁,风格独特。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一件东汉白玉猪,为墓主手中玉握,玉质洁白纯净,无一丝杂质,雕工绝妙,为玉猪中的极品。

中国家猪在汉代的名声远扬海内外,当时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的本土猪种生长慢、晚熟、肉质差,千方百计引入我国早熟、易肥、肉质好的华南(小耳型)猪以改良他们本土猪种,对近代西方著名猪种育成起过很大作用的罗马猪应运而生。一千多年后,类似的情形再次上演, 18世纪,英国引进中国华南猪改良当地猪,育成约克夏白猪——也就是如今风靡全世界的小猪佩奇的原型,如此看来,佩奇体内还有一部分中国元素,难怪达尔文会说,“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具有高度的价值。 ”所以说,何苦费心费力去寻找佩奇,在中国,它其实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