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孔达达:审美低俗化与语言浅薄化的时代警示

孔达达:审美低俗化与语言浅薄化的时代警示

2025-11-20 17:1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则13岁少年书写《将进酒》的短视频,千万点赞与十万评论的热度,却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江湖体”书法的激烈争论,折射出全民审美意识与文化深度的普遍缺失。

“老师,除了‘包的’,我还可以说什么?”“除了‘绝绝子’,我还可以说什么?”这些来自日常教育的对话,暴露出当代人语言失语的尴尬困境。

当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作业时,学生们用一连串网络热梗回应,当家长与孩子交流,得到的只是“那咋了”的机械回答,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化正走向何方?

广西贺州13岁少年李明书写《将进酒》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世界引发了不小波澜。《人民日报》官方账号的转发,更使这一事件获得了千万点赞与数十万评论的热度。

表面上,这是一场关于书法专业领域“江湖体”之辩,实则是对全民审美意识的一次全面审视。

一方将少年比作“小王羲之”“神童”,盛赞其笔墨间的灵气,另一方则斥其“哗众取宠”,认为背离了书法法度。

这两种极端评价的背后,是不同审美体系与价值标准的直接碰撞。在短视频主导的传播时代,传统文化艺术的评价权不再专属于专家,而是进入了全民参与的“广场式”评议场域。

这种审美评议的泛民主化,既拓展了艺术评价的维度,也让“何为好的书法”失去了统一答案。

从专业视角审视,“江湖体”常表现出笔法失范,结字无序,墨法失度,工具滥用的特征,确实偏离了书法艺术的传统法度。

然而,大众却对这种“离经叛道”的书写风格表现出极高热情,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当下,视觉冲击力往往优先于艺术深度,即时的感官满足取代了对作品的静观细品。

网络用语与表达前所未有的困境,也给语言贫瘠化背后的思维危机,“包的”“受着”“我善”“破防”“那咋了”“绝绝子”“你个老六”,这些网络热梗不仅充斥在年轻人的对话中,甚至已入侵课堂教育。

老师布置作业时,学生们回敬她的是一连串网络热梗,老师痛心疾首地告诫学生:“喜欢说这些话的是偷懒的人,因为只要说这些话,他就可以停止思考。当你脑袋里只有热梗时,那些优美的语言都被覆盖了,成语,谚语,歇后语都不会用了。”

语言的贫瘠,本质上是思想的贫瘠。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论断在今天显得尤为警醒:“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在豆瓣上,“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成员已突破38万,他们分享着共同的困境,在需要精确表达时,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远至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受访者看来,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和不会用简单的修辞手法。

更令人忧心的是,在AI已能撰写报告,模仿人类思维的今天,我们却一味沉溺于“烂梗续命”,任由表达趋于扁平、思维趋于惰性。当机器越来越“像人”,人却越来越“像机器”,这不仅是语言的危机,更是人的危机。

文化浅薄的告急,深度思考让位于即时满足,“文化体力不足”是近年来社交媒体上网友的高频词,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结束一天工作回到家,只想打打游戏、刷刷短视频,周末捧起大部头的书却“看不进去”,打开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几分钟后大脑就“自动宕机”。

对应着生理体力,文化体力指的是我们进行严肃阅读、进修学习、艺术欣赏等泛文化休闲活动的精力。这种文化生活中的精力不济,为当下许多人所感同身受。现代人文化体力的衰竭,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与文化生活数字化、网络化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当工作时间过长,消耗精力过多,导致身体能量无法在充分及时的休息中恢复,投入文化休闲的精力受到严重影响的结果。

用于文化休闲的时间本来就少,再加上年轻人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补偿性娱乐”“报复性消遣”,诸如熬夜追剧,无节制刷视频等,过度消耗导致精力电池受损,频频陷入低电量状态,文化体力不足就在所难免。在休闲内容转型过渡的时代,文学、绘画等冷媒介产品,逐渐被动漫、游戏等热媒介产品取代。电影、电视剧等长叙事产品,逐渐被短视频、微短剧等短叙事产品取代。

算法推荐、热度排行、平台“投喂”,不断打造热点,持续挑动情绪,强行刺激起人们的欲望。休闲内容因此陷入了雅与俗、深与浅的失衡。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发展,正在展现出深不可测的未来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人类的工作甚至将使人类的智力劳动失去价值。人工智能革命正在重构文化行业的底层逻辑,不仅在技术经济层面解构社会文化生产模式,重组社会文化消费方式和渠道,也在思想文化层面融入人类社会的价值结构之中。

算法数据,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大量涌入文化领域,改造了文化创新的社会土壤。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替代,可能使人类社会基于劳动、工作和行动的人格尊严结构受到冲击,进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维护逐步丧失人格尊严的基石。人工智能全面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不仅使作为社会组织基础的就业,价值创造和劳动分配不再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分配的基础渠道,也冲击了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基。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展现出一定的主体性特征,突破了人类文化的单一智人主体构成,给传统的主体性范畴带来了挑战。

在千万年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类一直以地球主宰,万物灵长自居,为自然立法,并作为唯一主体思考世界、巡视宇宙、审视自身。但随着人工智能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并泛在化,人类社会的单一主体性被突破,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中展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自主交互能力,呈现另一种主体性特征。

教育僵化与审美缺失,文化传承的系统性障碍,与网络热梗的直白浅薄相比,更让人如鲠在喉的是随处可见的语言贫瘠。这种贫瘠不仅体现在日常交流中,更植根于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比如小学生爱说“包的”更让人担忧的,是当下语文教育的僵化、套路化和应试化。如果说“包的”的流行,让我们担心语言的贫乏,那么机械的文化教育,则可能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情感的淡漠。

僵化的写作结构,千篇一律的好词好句,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和“妈妈深夜带我去医院”的古老模板至今还在使用,个体独特的观察和真实的情感,往往让位于安全、保险的“范文模板”。

当阅读和写作的目的,从探索、表达和沟通,异化为获取分数。当学习的全部乐趣和压力都系于一次考试时,语言就成了一门“技术”,而非滋养人一生的趣味和素养。当优美的汉语被简化为得分要点,当生动的表达被束缚在标准框架内,实际上是在系统性地破坏孩子的语言感受力。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原副组长喻旭初认为,高考作文中少有好文章,真正要培养的好习惯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从李明同学的书法爆火,证实广大中国人审美的严重缺失。14亿中国人中,至少有13亿人是不具备专业书法审美的。审美能力的缺失,不仅限于书法领域,而是全民性的普遍现象。相关调查显示,短视频平台播放量靠前的书法内容中,超三分之二属“江湖体”,评论区“好看”“厉害”等浅层评价占比极高,直观暴露了大众审美判断的表面化倾向。

面对文化低智化的趋势,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治理语言生态,需要疏堵结合的综合施策。在“堵”的层面,家长教师要坚定对过度的“黑话烂梗”说不,网络平台的内容过滤更是不可或缺。而在“疏”的维度,更需要用文化细糠滋养干涸的表达土壤,拯救文字失语。

用成语诗句“秒杀”网络烂梗的视频,之所以广受好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批判,以文化细糠正面迎击语言快餐,在对比中唤醒大众对母语之美的感知与认同。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美不胜收”远比“绝绝子”更能传递景色的层次,当“胸有成竹”替代“包的”成为自信表达的选择,语言的重建便有了根基。

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与循序渐进的审美标准,不应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双向的文化对话。一方面,传统书法需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不必总是端着高雅艺术的架子,应该融入日常书写,文创设计,让千年古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教育需从基础教育阶段发力,不只是教孩子“写好字”,更要引导他们感受书法中的线条美,结构美,理解笔墨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而形成从“技法”到“艺境”再到“道境”的渐进式理解。

恢复人在文化休闲生活当中的自主和自为,不要将你的文化选择拱手相让,任由算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接管精神园地。找到自己的文化兴趣,审美爱好,沉浸到文艺的天地中安放身心,从中汲取超越性的力量,如此才能产生余裕的文化心力,才能保持充沛的文化体力。

技术的冲击虽然巨大,但人类文化主体性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AI引发的文明嬗变中,我们既不能陷入技术乌托邦的狂热,也不应堕入反智主义的泥潭。

技术与人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中国自主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的发展,为克服欧美模型水土不服,深度赋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跨语言翻译以及高效推动我国学术成果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数字浪潮与技术激变的交汇点上,文化低智化趋势并非不可逆转。每一个个体对丰富表达的追求,对深度思考的坚守,都是照亮文化前路的光亮。

文丨孔达达 二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一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