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骨气"与"遒丽"的辩证关系
孙过庭书学思想最深刻之处,在于对"骨气"与"遒丽"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
(一)本末体用的哲学关系
在孙过庭的理论体系中,"骨气"为本为体,"遒丽"为末为用。他指出:"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这说明"骨气"是书法存在的基础,而"遒丽"则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艺术表现。没有"骨气"的"遒丽"如同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而没有"遒丽"的"骨气"则显得枯槁乏味,失去艺术感染力。
这种本末体用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文质彬彬"的思想传统。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孙过庭将这一哲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书法理论,建立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艺术标准。
(二)两种偏颇状态的批判
孙过庭通过对两种极端状态的批判,进一步阐明了"骨气"与"遒丽"的辩证关系。
其一是"骨力偏多,遒丽盖少"的状态。这种书法虽有力度,但缺乏美感,"若枯槁架险,巨石当路"。孙过庭认为,这种作品虽然保持了书法的基本体质,但在艺术性上存在严重缺陷。
其二是"遒丽居优,骨气将劣"的状态。这种书法虽具形式美,但缺乏精神内涵,"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这种作品虽然表面华丽,但内在空虚,无法产生真正的艺术感染力。
(三)"尽善难求"的艺术理想
通过对两种偏颇状态的批判,孙过庭提出了"尽善难求"的艺术理想。这一理想要求书法作品既要有深厚的"骨气",又要有优美的"遒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这一理想的提出,反映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高度追求。它不仅是技法层面的要求,更是精神层面的期许。朱长文《续书断》评曰:"过庭之论,曲尽精微,可谓书道之枢机也。"【5】
四、《书谱》美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孙过庭《书谱》建立的以"骨气"与"遒丽"为核心的美学体系,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孙过庭之后,唐代书论家张怀瓘、窦臮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其美学思想。张怀瓘《书议》提出"风神骨气者居上",明显受到孙过庭"骨气"论的影响。窦臮《述书赋》则更加强调"骨力"与"丽质"的统一,将孙过庭的辩证思想推向新的高度。
宋代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可视为对孙过庭"骨气"论的进一步发展。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中"中和"思想的提出,也与孙过庭的辩证思维一脉相承。这些发展表明,孙过庭建立的美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艺术需求。
在创作实践方面,孙过庭的理论为后世书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颜真卿楷书的雄强朴拙、赵孟頫行书的秀逸遒劲,都可以在孙过庭的理论中找到依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孙过庭的书学思想成为指导书法创作的重要准则。
五、《书谱》美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启示。
(一)对书法本质的深刻认识
在当代书法面临诸多困惑的背景下,孙过庭对书法本质的深刻认识显得尤为珍贵。他强调"骨气"与"遒丽"的辩证统一,启示我们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书法的精神内涵。
(二)艺术标准的建立
孙过庭提出的艺术标准,为当代书法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成为重要课题。孙过庭的辩证思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三)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孙过庭的理论表明,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态度对于当代书法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结语
孙过庭《书谱》通过"骨气"与"遒丽"这一对核心范畴,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书法美学体系。这一体系既继承了六朝书论的精髓,又体现了初唐艺术思想的创新,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孙过庭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提出了精辟的理论观点,更在于建立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他通过对"骨力偏多"与"遒丽居优"两种偏颇状态的批判,确立了"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语境中,孙过庭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坚持精神内涵与形式美的统一,传统继承与艺术创新的统一。这种辩证思维不仅适用于书法领域,对整个艺术创作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过庭的理论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体系。它既提供了基本的艺术准则,又为不同风格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空间。这种包容性与开放性,正是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2】(唐)张怀瓘《书断》,收录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125页。
【3】(唐)虞世南《笔髓论》,收录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88页。
【4】《论语·雍也》,中华书局,2006年,第78页。
【5】(宋)朱长文《续书断》,收录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