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静物画中的消费主义(组图)

静物画中的消费主义(组图)

2020-08-07 16:33 文章来源:Artsy官方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Photo via Wikimedia Commons.

Jan Davidsz de Heem, Still Life with Ham, Lobster and Fruit, c. 1653. 

17世纪,正处黄金时代的荷兰涌现了大量的静物画;从那时起,评论人对静物画的解读也分成了两个独立流派。第一个流派侧重于解读静物画里的基督教符号,这些用色深暗的画作通常强调着生命的短暂(画中普遍包含腐烂的水果、凋谢的花卉,以及缓缓流动的沙漏,这些符号都属于“menento mori”母题,提醒人们记得自己终有一死);第二个流派聚焦于评判画师的技术,近观他们如何在餐宴、花束或虚空派(vanitas)画作中表现不同物件的质感。即便静物画看似缺乏背景叙事,但当人们跳出以上两个流派,不纠结于器物的寓意或画师的华丽技巧,静物画更深层的内涵将逐渐浮出。

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荷兰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进入黄金时代。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纷纷涌进荷兰的港口:来自地中海的水果,来自新大陆的烟草,来自印度的香料和宝石,来自中国与日本的茶叶、丝绸、瓷器,来自殖民地巴西和圭亚那的蔗糖,来自非洲的奴隶……荷兰官方以及东印度贸易公司等私营机构正在竭力扩张,不顾一切地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殖民活动的持久影响至今依稀可见。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