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被山水遮蔽的水墨——朱尽晖作品解读(组图)

被山水遮蔽的水墨——朱尽晖作品解读(组图)

2022-10-18 09:15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作者:杨 锋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朱尽晖 丝路冰川-7 纸本水墨 180×97厘米 2019

传统山水画的文化属性,实实在在遮蔽了水墨作为自然材料的存在,其传统形式也面临着一种悖论式循环,这是由于水墨材质在宣纸上的表现性空间,被压制在“画法”的理念中的缘故。人们指山水画,自然包括了水、墨,而水、墨却不一定是山水画的概念。果然如此的话,就唯有先解放了“山水”,才能问及传统材料语言的多样性。朱尽晖作品的“表现性”,也恰恰体现在他正视传统山水画创作这一点上。从母题入手,以另类的组合切入图像的内容,以纯化水墨表现的手法展现墨迹的象征性。这个过程也是通过创作实践达成“去蔽”的过程。因此,对于朱尽晖来说山水画的新空间探索即是回归水墨本源,从还原水墨表现开始的。

中国山水画与当代表现性水墨山水之间,还存有很大区别。本来“山水”只是一个表现对象,一个水墨画中的题材。按照西画的说法,山水画也是风景画,而且更偏向于“图像公式”。用工具材料命名学科的习惯,总在“当代”与“传统”的讨论当中无效,而“传统”即“正统”的观念又在实践中无效。当代水墨的兴起,与“山水画”有“互文”的关联,应该是彼此呼应、相互交错的上下文。对朱尽晖而言,确认“水墨”的文化性,与确认“水墨”的材料性,是关于同一性的问题。将水墨媒介特性扩展至综合材料应用,是对固有画种概念的裂变,也是理论与方法发生冲突与对抗的结果。它不是融合、混合的概念,而是寻求新的、通过非习惯性方法呈现藏匿在物质背后的审美特征。替换材料是为了增加表现的有效性,这一现代艺术观念对当下中国艺术的发展仍然有效。认识材料,就是尝试改变其技术程序,选择多变的工具,就是搭载一种新的信息,而选择、运用材料的过程,是在艺术本体上建立空间形式认知,即唤醒主体的视觉通感。这种主观的表现性具有原始的创造力,并回应了关于画种题材负重的讨论。显然,朱尽晖的表现性水墨实践是对当下水墨艺术的一次观念突围。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