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被山水遮蔽的水墨——朱尽晖作品解读(组图)

被山水遮蔽的水墨——朱尽晖作品解读(组图)

2022-10-18 09:15 文章来源:美术观察  作者:杨 锋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朱尽晖 西川 纸本设色 70×40厘米 2022

朱尽晖水墨绘画实践的主题选择,是从历史现场中窥探、从历史遗存中去唤醒记忆的对象,使那些山石上镶嵌的图像弥散出昔日的光辉,阐释作为艺术文本的整体象征意义。从文本的“相似性”到现实的“相似性”中建立精神图像,作品对符号的提取更多是出自于生命的感悟,对应的是现实“山水”,而不是“山水图景”,它是在媒介制作过程里所呈现的履痕中寻回的记忆片段。艺术表现是艺术家的感知活动。“感知运动”在最初层面上,依赖于物象的显现。在山水画领域,多是长期从案头出发,往往忽视物象的存在,也忽视艺术“通感”的表达。与之相比,朱尽晖水墨山水的不同之处是从现实感受出发,体现在从墨质材料的可能性中寻找与自然相对应的片段组合,这是经由观感的体悟所达成的视觉样式。我们知道,文明的优势在于它的精神高度。它会集中强势的图像资源以对抗自然的有效方法。在方法背后,蕴涵的是经由长年不懈的知识积累所构成的一个图像的“文本”。一旦现实与“文本”相遇,艺术创造力也随之被唤醒,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毫不犹豫地介入这个时代。

朱尽晖的水墨作品,将山川形态抽象化为一个概念,作品在表现上不再依赖于具体的物象造型,他的作品已无具体自然物的描绘,有的只是在相似性中被指认。这种相似性表达了物质化的视觉幻象,在幻象下隐隐透出切割的模块所对应着的山石构造。在这里,具象的山水是被高度抽象化的媒介塑造所取代,丰富多变的墨迹组合产生出奇皴清冽的视觉感受。作品将媒介的特性予以释放,将潜藏于水墨形式背后的物的自然形态唤醒,从而使水墨这一传统的媒介材料获得超越形式意义的视觉力量。以类物归纳主题,朱尽晖描绘的景象便不会聚焦于具体的时空,作品所呈现的景象更不会受制于时序季节的变化。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