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作品永远有市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就目前来看上海的艺术市场需求很大,并且对周边城市有一定辐射力,一年来两三 个世界艺术大师展览完全可以容纳。“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没有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这样藏有世界名家名作的大型博物馆,而出国旅游的费用又比较高昂,不是每个 人都承受得起,但是对艺术的需求,或者想要看名作的愿望普遍都具有。”
“中国人喜欢跟风,这个需要避免。”傅军说。不过从目前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3场达利展的确是不小心撞车。“从商业角度讲,就像同样类型的店 五百米内不能有第二家,除非你的作品是完全不同,或者另外一种展现方式。但要办什么展览属于公司商业机密,不可能提前一年公布,等知道对方也在做时自己也 筹备的差不多了。”
随着商业艺术大展市场的火爆,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一年几个“梵高”,几个“莫奈”?田刚认为,“撞车”虽然不能预知,但也要看艺术家作品。比 如,达利生前为了维持奢侈生活,卖掉了自己很多雕塑作品的版权,而梵高作品总共才300多件,如果全是真迹话,不可能一年办两个展。“这要求从业人员多元 化发展,目前艺术特展市场非常好,所以我们以艺术类展览做开端,但明年我们会考虑动漫、影视、体育、时尚类的展览。其实,能够让大众接受的艺术家并不是很 多,而且很多在中国都已经做过展览了。如果局限在这个方面,对公司以后发展和市场开拓都有很大制约。不过,我们会坚持把展览放在商业中心里面。”
K11莫奈展的启示
2014年,天协文化在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创下40万人次的观展纪录,成为当时的一大文化热点。并且据K11统计,特展期间 其日常营业额增长了20%,提供了艺术商业融合的经典案例。其实,谢定伟原本与中华艺术宫等多家上海公立场馆洽谈,由于国家规定此类场馆展览票价不能超过 20元,无法收回成本,无奈之下,才选了愿意提供免费场地的K11。
“国外很多展览机构很看重中国的市场,莫奈展是一个成功的标杆,正是因为它的成功,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和更多的海外机构愿意把作品运到上海来,运到商业中心来进行展出,它有很大的示范效益。”田刚说。
傅军也认为,莫奈展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触动了后继者。“他们是文化企业,企业最终目的肯定是追求商业回报,但文化型企业也要分析市民的文化需 求,有些做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实现同步。”但她同时觉得,莫奈展的成功有一定偶然性,“当时微信刚刚兴起,微信和微博联动,这种亲民的传播方 式对展览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选择在商业中心举办艺术大展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莫奈展的合作主办方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何要在一个购物中心办国宝 级的画展,并且怀疑它是否能够达到专业水准。田刚表示,源谷传媒要在353举办安迪·沃霍尔展览时也有同样的遭遇。“意大利的主办方开始很不能接受,觉得 艺术作品怎么能放在商业中心展出,他们提出要在专业美术馆。但这样一个展览有很高的运营成本,如果放在专业美术馆,对于特展会有很多限制。后来我们带他们 来实地观看,并且把我们的理念跟他们诠释了以后,他们也认可了这种模式,所以对第二场毕加索展览放在环球港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他分析,如果展览放在专业 美术馆举办,吸引的人群会比较窄,限定了推广效果。在K11有很多人排队观看莫奈展,有些人可能并不是喜欢艺术,但是看到这种人群示范效应,也会跟随前 往。
353原来是个老牌商场,经过几次改造,今年6月重新开业,需要大量的人气。安迪·沃霍尔展览开幕以来,每天前来观展的都在2000人次左右, 商业效益初显。“353对我们的支持力度还是蛮大的,场租费跟一些专业机构比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我们会选择比较好的商业中心,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的人流量,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众也不需要特意到专业美术馆,就能和艺术来一场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