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四川艺术品市场难觅四川摄影人的作品(图)

四川艺术品市场难觅四川摄影人的作品(图)

2016-07-28 10:24 文章来源:中国商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7月23日,适逢近现代著名版画家、艺术教育家彦涵诞辰10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永远的战士——纪念彦涵诞辰100周年”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作品系列展之一,展览展出了300余件作品,并配合文献史料,较为全面地勾勒出彦涵的艺术历程。CNSPHOTO提供

四川聚集着一大批优秀摄影人,成都当代摄影更是在国内享有盛誉,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四川摄影人往往选择与川外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展览并代理销售摄影作品。四川摄影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市场与人才为何不相匹配?这些问题眼下引发了圈内人士的关注。

四川摄影成现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摄影人便在圈内打响了名头。“风光摄影三杰”王达军、王建军、袁学军,“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等,都是中国当代摄影绕不过去的名字。2000年以后,四川摄影人更是如“井喷”般涌现,其中包括阿斗、骆丹、黎朗、齐鸿、张克纯等佼佼者。

据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副主任程卓透露,从老牌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到大理国际影会、连州国际摄影大奖等,获奖者中均不乏川人身影。国内摄影界颇具影响力的“三影堂”大奖,曾连续五年被成都籍或是生活在成都的摄影师摘得,以至于形成了摄影界津津乐道的“成都当代摄影现象”。

本土高手多出走

与人才涌现相矛盾的是,四川艺术品市场却难觅四川摄影人的作品。除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与黎朗、陈潇伊、张克纯等摄影人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其余商业艺术机构大多经营传统书画、油画和当代艺术,四川艺术品拍卖公司更是没有摄影板块。而专业的影像艺术机构,例如成都影像艺术中心等,并不以销售摄影作品为主业,其举办的展览多为公益性质,并通过场地出租、数字出片、画册制作等方式盈利。

本土摄影人也纷纷出川捞金。骆丹说,“何时离去”已是自己在M97画廊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其余商业展览也多在京沪两地举行,“在四川参加的一般是非商业性质的学术展”。张克纯等摄影人则表示,除了川外的商业艺术机构,自己的作品还通过香港、美国、俄罗斯等地的机构代理销售。

摄影收藏门槛高

门槛高、价格低、盈利空间小。“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成渝两地就聚集了很多当代艺术家,其中也有不少摄影人。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和相对市井的生活方式……这里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保障,给了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很大的生存和创作空间。”程卓如此解释四川摄影人的“富集”。不过他也表示,相对于北京、上海,四川能提供给摄影人的进一步成长空间比较有限,本地藏家对摄影艺术的认知也有待提升。

“摄影收藏根植于对摄影史的充分了解,包括美学、观念、技术等不同层面,才能准确判断一件作品真正的价值。”历史影像学者徐家宁认为,摄影收藏需要清楚主要的洗印方式及其特征,以及摄影史上的名家大作。不仅需要查阅相关书籍,还要多接触原作,“这对四川藏家来说是个挑战”。千高原艺术空间画廊经理石颖也表示,空间创建9年来,摄影作品藏家大多来源于上海、香港乃至欧美等地,鲜有本地藏家青睐。

摄影作品相对有限的利润空间,同样令众多艺术机构犹豫。据了解,国内摄影收藏起步于2003年,迄今只有10余年历史,仍处于“价格洼地”的状态。石颖表示,千高原经营的摄影作品,价格最高在10万元以内,与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当代艺术品相去甚远。“画廊不是公益性机构,需要通过出售作品来盈利。对于从未涉足过摄影、没有建立相关业务团队和藏家群体的艺术机构而言,这种业绩压力不能不考虑。”(布衣)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