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用粟特语讲述丝路的故事(组图)

用粟特语讲述丝路的故事(组图)

2019-05-10 12:21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格尔鲁克·拉克马托娃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带有粟特语铭文的木棍。以上栗特语相关文物图片均为作者格尔鲁克·拉克马托娃供图

粟特信件的竖向书写方式常见于6世纪末。这类信件的各行文字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很多墙上或岩石上的粟特铭文也都是竖向书写的。这片16行的铭文写在7世纪下半叶阿夫拉西阿卜古壁画上一个人物的袍子上。

这些材料显示,在粟特地区改用阿拉伯语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粟特语广为流传,这再次证实了粟特拥有发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

粟特人:丝路历史上的关键角色

粟特及其中心大都市撒马尔罕在它们所处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起到了联结东西方的关键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撒马尔罕(古马拉坎达)位于南北和东西两条商路的交界处,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撒马尔罕因此成为核心区域,积淀并传播着古代与中世纪各大文明的文化成就。据中国史料记载,撒马尔罕被描述为大型贸易城市,这里的居民都擅长贸易,男性到了20岁就开始四处奔走做生意。同时,粟特人又将其文明成果继续向西传到了欧洲,向东传到了日本。这些都得益于一条横贯大陆的大道的开辟,即古丝绸之路。

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商人,也是该民族文化、语言和文字的载体。随着贸易往来,粟特在早期就与远东建立起了精神纽带。粟特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文字资料记载了四位粟特佛教僧徒,根据他们的绰号戛纳判断,他们来自撒马尔罕。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康僧会(公元280年去世)。他的父母从粟特搬到印度,然后又搬到康居,而这位名僧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父亲去世后,他摒弃了世俗的生活,成了一名僧人。公元247年,他移居到南京,在那里建立了寺庙和佛教学校。康僧会是中国南方的第一位佛教传教士。他促使吴末帝孙皓皈依佛教,建造了许多寺庙和佛塔,并将许多佛教著作和评注翻译成汉语。

商栈沿着贸易路线建立,并在6至8世纪迅速兴起。伴随着贸易往来,粟特文化对包括游牧民族在内的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粟特语成为中亚商路上的主要语言。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粟特族和游牧民族的人口都因此增长。最后游牧民族在城市中定居,翠谷(Chui Valley)一带也形成了许多长期聚居地。1907年,发现的粟特人的《旧信》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封名为“纳奈瓦登达克(Nanayvandak)调查报告”,收信人是撒马尔罕的商人领袖纳奈达瓦(Nanaidvar)。信中的内容囊括很多方面,谈及了粟特人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因匈奴侵略而陷入的巨大骚乱和苦难,另外还包含了丝绸、织物、胡椒、香料、银制品买卖的贸易业务记录。

此外,撒马尔罕的大商人为在当地开展贸易业务的粟特人提供贷款,并代理贸易交易。相当可靠的资料表明,粟特人的《旧信》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初,是中国境内最早的粟特文书遗迹。

另一个重要证据是货币。唐朝初期,中国开始统一使用一种新的青铜货币,上面刻有“开元通宝”字样,意思是“可流通的开元钱币”。众所周知,这种新货币在中国本土以外所有与中国有经济往来的地区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使用。它流通到中亚后,粟特人开始在那里直接制造这种钱币,完全复刻了原始的唐朝货币。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