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画家丁融:绘法自然

画家丁融:绘法自然

2025-09-01 18:18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栀子花开|之八   宣纸设色  34×34cm   丁 融

李昱坤(《呓艺术》主编,策展人):

   看到丁融的画,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简约的色彩观,每幅画都在保持物自身的本色,诸如植物本身该有的金光灿烂和姹紫嫣红,每幅画透着自身的情趣之余,还给观者带来一抹视觉的惊艳,随即会想到“这不只是一株植物”。罗兰巴特有一句话,"文的意思是织物(tissu)",丁融从一开始走进绘画,就在实现这个织物的过程。他的画是纯粹意义上的绘画,不涉及任何描绘及观念上的事物,也并不停留在事物本身的摹写上。正如色彩单纯,他弱化光及补色的关系,更多的还原物自体及画面本身的需要,画面透露出素雅的气质;画中的植物形象,既是眼睛所看到的对象,也是理想中的“物”的形态,是写生又像是在写心,所以植物的造型有了盎然的意趣;再细观之,画面中线的精雕细琢,配合上颜料的颗粒感,在宣纸上撞出一个以物为主体的氤氲世界,植物的细节刻画与背景的混沌,此消彼长生出了一种微妙的叙事观。

   丁融所编织的是关于“美”的绘画,他对美好事物的喜爱都毫不掩饰地融入自己绘画当中了,这无意中生发出许多种可能性。比如他的作品与“简单”几乎是一线之隔,作品中用线刻画的景物与混沌但色彩纯粹的背景所达到的统一,这种柔性又会被误认为是单纯的装饰……按照那句古希腊谚语“用一根针来挖一口井”,丁融的针正是自己对“美感”理想的定义,他以此为圭臬,在有限的空间内,动用架上绘画的线、色、空间等因素,谨慎的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和谐。

   丁融说,在他的创作中,更多是为了实现自己对“美好”向往的一种表述。绘画中的“美好”正是观者心理对“美感”感受的定义,这是一种画面通感的艺术,而丁融正是把控这种艺术的高手。纵观他一路走来创作过的作品,更加能够看出其中线条、色彩及空间构图的“端倪”,其中注入了画者的学养和功夫。如画面中的植物,更多属于线描的艺术,但他寄线于色,是用线的高手。18世纪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说,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装饰性,而曲线特别是波状线或蛇形线更具有装饰性,多变化,比其它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丁融的绘画中正是多见曲线,植物的曼妙与灵动往往通过形态和枝叶曲线化的动态表现出来,他深谙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物象的视觉心理,正是由于“一种非常缓慢的偏离”,不断改变植物的方向,“使人松弛舒畅”才能感觉到美。曲线是西方艺术史中研究了几个世纪的课题,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是现代艺术进程中的里普斯和康定斯基,都无一例外的从各个程度印证了“曲线最美”的观点。

   丁融绘画中的曲线,又一定程度上具备东方传统美学的属性,他作品中并不多见明显的线的痕迹,而是寄线于色,并非像伦勃朗等西方大师般“涂绘”的艺术,他作品中的线的气质自始至终的贯穿于画面当中,却不见一条明显的画迹。何晏对孔子的“绘事后素”集解为“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染其间”,《考工记》也有解释,“绘画之事后素功”,认为画画先以粉底为质,而后施五彩,然后加文饰。也就是说在东方美学的观念当中,色彩甚至白色,都是寄托在线之下的“素功”,真正的“绘事”,还是需要良好的质地,包括线和材质的使用。五代黄荃“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北宋崔白《芦雁图》中清雅疏秀的绘画气质,甚至包括醉心植物的金朝画家王庭筠《幽竹枯槎图》,北宋画家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等一批卓具清雅飘逸风格的古代画家作品中,都一定程度上能看出丁融有心师之;“疏荡中见遒劲”、“用笔不见墨迹”等等简约娴静的线的古典品格,都能够从丁融画面中找寻得到。因此,丁融所说的“美好”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线的气质孕育而出,而这种线的气质,不仅带有西方线描艺术的营养,也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丁融绘画中简约的色彩观为画面提供了一种清而不凡的素雅气质,画面中的用色是决定其绘画气质的另一工具。丁融的用色,如他所说“更多依据画面而定”,他作品中色彩的选择和分布是其美学形成的基础。画面中的颜色并非过于根据现实所见之复杂,而是被高度凝练“编织”成为一种新的物体本色。色彩与感情并非偶然的交缠,而是以一种近似创造性的色彩存在着。在《永遇乐》、《彩穗芳华之二》等作品中,又出现一种色彩并置的倾向。但无一例外,每幅画有若干种颜色,而一定有一种更大面积的主题色调,这是一种符合西方现代绘画抽象性倾向的色彩方式,色彩的象征变成了一种反映色彩本质需要的符号。现代性绘画是一种“内心的绘画”,现代性绘画的色彩是主观的,是创造性的艺术,它要通过“思想情绪”的对应物托物思情,并用一种近乎抽象的形式赋予事物声色,从而“寓理于象”,于是色彩就成了画家表现内心的一种手段。丁融使用色彩的状态与保罗·克利所说的“色彩拥有我,我没有去追求它,色彩与我合一”相同,从这点上来说,高更《黄色的基督》、米罗的抽象绘画等西方大师塑造了一种倾向性的象征主义色彩观。同样,在丁融的作品中,色彩也以这种现代性的主观状态存在着,决定性的左右着作品本身的气质。与此同时,丁融作品中的美感,也决定于绘画本身扑面而来的色彩。色彩不仅是简约的,也是强烈的。我想起英国抽象大师帕特里克·赫伦Patrick Heron的话“一种色彩,当其被界定时,是最强烈的;界定色彩的边界线,边界或线缘轮廓越清晰,色彩则越强烈”。丁融的绘画以线塑形,寄线于色,却保留有清晰的界限。他使用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观色彩去调节绘画,与现代派的抽象绘画不同的是,他保留了其本身的轮廓。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为画面增添装饰性的同时,也使同一色相中的背景加深了画面的三维深度,而被描绘的植物以更纯的颜色凸显出来,由于色相相同或相近,植物的轮廓又依稀可见,这种呈现便有了舞台效果般的强烈。这也正是“这不只是一株植物”,也是丁融绘画具备画理性的深刻,其画面中用东方气质的“线”的绘画技巧及西方现代绘画的主观用“色”的结合所形成的画面舞台效果和心理空间的认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艺术家的认知之深。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