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铁笔为枪 刻刀为剑——抗日战火中新兴木刻在上海肇始

铁笔为枪 刻刀为剑——抗日战火中新兴木刻在上海肇始

2025-09-03 14:10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木刻讲习所场景复原

参加这次学习,在江丰的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他深情追忆,通过教师的传授和习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获得了木刻创作的起稿、用刀、刻法、拓印、套版等基础知识。获益尤多的还有,鲁迅先生每天都带来各国版画作品,供学员们观摩,并亲自讲解。鲁迅用收藏的大量浮世绘版画和现代版画作比较,向学员们说明西方近代兴起的“创作木刻”和古代木刻在制作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特点。

胡一川《到前线去》(黑白木刻,1932年)

鲁迅率先在上海开始普及木刻知识和木刻技法,培养了一批青年木刻骨干,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由此发轫。在“木刻讲习会”结束之后,现代木刻研究会、上海木刻研究会、春地画会、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野穗木刻社等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青年们创作的新兴木刻作品面向现实,面向革命,面向人民,充满了新鲜的气息。

率先创作抗日题材版画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守卫上海的十九路军孤军奋战一个多月,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出上海。上海的青年版画家们直面严酷的战争现实,创作了多幅表现抗日内容的木刻版画和连环画。陈烟桥、胡一川等是鲁迅领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第一批积极实践者,陈烟桥目睹了街巷里与日本军队对战的中国军队,创作木刻版画《巷战》(1932年),反映十九路军的抗战事迹。胡一川创作了《到前线去》(1932年),通过黑白鲜明的对比,刻画了挥舞手臂、冲向前线的年轻人。他还创作了最早的套色木刻《闸北风景》——在断壁残垣的街道上,躺倒在地的受伤民众……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