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论
书法的“雅”与“俗”,是一对历久弥新的审美命题。它起源于文化正统与民间趣味的分野,历经了从人格化、法度化、学养化到多元化的演变历程。“雅”的境界,是古意与新声、法度与性情、形式与气韵的完美统一,其核心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的人格精神。而“俗”的诸相,则从反面警示我们,一旦艺术脱离心灵的观照与文化的滋养,便会坠入匠气、甜媚、因袭的深渊。
在当代,随着文化语境与传播方式的巨变,“雅俗之辨”变得更加复杂而迫切。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以古典之“雅”拒斥一切新的探索;也不能随波逐流,以大众之“俗”消解书法的高雅品格。正确的路径在于,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坚守书法作为“心画”的本体价值,以开放的胸襟与创造的勇气,推动“雅”的现代转化,构建一种既根植于民族精神深处,又能与当代世界对话的书法审美新范式。唯有如此,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避免在市场化与娱乐化浪潮中迷失自我,最终实现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唐)孙过庭. 书谱[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6](宋)苏轼. 苏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清)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白谦慎.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